大桥镇向村民发放铁丝网
文明实践结硕果,文明乡风曲曲新。日前,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在全县境内规定家禽全部圈养,使这个区域面积为2299平方公里的瑶寨村庄清风吹拂、洋溢清香,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落细落实。
据该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治理、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得到明显的改变,许多村庄由脏乱差转变为清新美丽。但是,仍存在鸡鸭鹅家禽放养的习惯,对村庄的卫生造成不良影响。有些村庄房子建得漂漂亮亮,道路铺得平平坦坦,绿化搞得花艳树茂,房前屋后鸟语花香……原本是美丽令人向往的村庄,但由于家禽放养,路中路面、大街小巷、门庭后院都出现鸡粪、鸭粪、鹅粪的现象,破坏了环境卫生。
为扭转家禽放养的局面,乳源县委、县政府把家禽圈养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一项重点工作。从今年3月开展家禽圈养工作以来,经过全县镇村的努力,至5月份,全县户户圈养家禽基本完成,已有一千多年放养家禽的习惯得到彻底改变,圈养代替放养,旧貌换了新颜。
笔者在该县大桥镇中冲村、深源村、核桃山等村庄走访时,见到了家禽圈养的情景,有的用铁丝网围起来、有的鸡舍关起来、有的鸡笼装起来……村前院后见到“鸡飞鸭跳”的现象,路中宅中随地鸡粪的现象消失了。中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志伟说:“家家户户把鸡鸭围起来,全村的卫生立即清洁起来,行走村道不在小心翼翼担心踩着鸡粪弄脏鞋子,而是放开脚步大胆走路,闻不到粪气,闻到的是乡村泥土芳芳的香气。不仅家里文明,村里也文明!”
据乳源县委副书记张军介绍,大桥镇是全县家禽圈养的试点,经过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圈养模式值得借鉴推广。大桥镇党委书记陈文忠表示,全镇在文明实践中注重乡风文明,把家禽圈养作为切入点之一,并全面推行“12345”家禽圈养模式。从今年3月份实施以来,全镇22个村委266个村小组家禽圈养实现了全覆盖,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文明程度逐渐提高。
瑶乡美丽的村庄吸引游客观赏
“12345”的举措内容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对全镇村中家禽(鸡、鸭、鹅)全部圈养。“2”是建立两项激励机制。即将圈养工作列入村“两委”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和党员评星定级的重要考评依据,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3”是凝聚三方力量。即由镇驻村工作组指导,村“两委”干部推进,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乡贤共同协力推进。“4”是开展四项行动。即各村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每周打造一批示范村,工作组或村“两委”干部每天入户至少一次,镇督导组每周督导通报一次。“5”是落实五项措施。一是部门协同推进。由镇纪委负责纪律监督,镇派出所负责依法打击,畜牧兽医水产站负责技术指导,卫生院和学校负责健康宣传,司法所负责为家禽圈养提供法律保障。二是明确圈养两条原则,即可用闲屋圈养、可用鸡舍(笼)关养、可用丝网(竹篱)围养,不准放养、不准影响整洁美观。三是党员入户抓好三讲。即讲健康常识、讲政策法规、讲村风民风,将实行农村家禽圈养的目的意义、好处讲清楚、讲明白,获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四是落实宣传“四个一”,即每村小组悬挂一条横幅、每户发放一份公告、每天播放一轮广播、每天入户宣讲一次。五是实施“五步”推进法,即入户摸排准、宣传引导活、入村落实好、督促检查实、验收考核真,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大桥镇辖区范围大、村庄众多,村民习惯家禽放养,做好全镇家禽圈养工作绝非易事。该镇党委结合村情实际,在每个行政村安排1名镇领导和1个工作组负责包干,全镇所有农村党员在各村党组织统筹安排下,贯彻落实党员“1 2 3”联户机制,即1名党员带头,负责动员联系2户亲戚和3户群众圈养好家禽,当好家禽圈养的排查员、宣传员、督导员、资料员。
在推进工作中,该镇800余名党员以身作则,当先锋、做表率,先把自家家禽圈养起来,再在负责的新冠肺炎、禽流感疫情防控网格里带领农户积极行动起来。
示范点深源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前发在全县农村家禽圈养工作现场会分享经验时讲道,能高效完成家禽圈养目标,离不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努力。有道路的地方就有他们留下的一道道黄泥脚印,有门户的地方就有他们留下的一张张宣传单,有村民在家的窗边就有他们留下的一句句熟悉的客家话提醒语“阿婆,现在开始要把养的鸡、鸭和鹅圈养起来……”通过党员带头行动,村里的养殖户纷纷响应支持家禽圈养工作。
为了让村民更方便、自觉地参与配合,各村党支部在精准摸排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村级党群服务专项经费服务百姓微小实事的作用,统一购置一批铁丝网,分发到村里的养殖户,并将政策讲透、将家禽圈养的好处做法讲明,切实解决农户在圈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后续反复工作。据统计,目前该镇已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悬挂横幅350条,发放家禽围网2642捆。
(来源:中共乳源县委宣传部 通讯员:赖南坡、欧辉、邹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