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联盟广东站-九游会国际

河源:慈母吴水娣和她不寻常的家庭
时间:2015-08-12      来源:广东文明网

 

 吴水娣还是岐岭村的村委副主任,由于村里暂时没有办公的地方,家里成了她的办公室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广东的河源市岐岭村,55岁的吴水娣和丈夫正在厨房里忙碌,灶台上炖着现宰的母鸡。隔壁堂屋里,80多岁的婆婆、儿子、女儿、刚怀孕的媳妇小欧、9岁的外孙女聊得热火朝天。炖鸡汤的间隙,吴水娣探头看了看屋里,“真高兴啊!”

  再过一个多月,中秋节就要到了。每年这个时候,家里会比现在还热闹得多:吴水娣的7个孩子拖家带口从广东各地赶回岐岭,20多人围坐一起,堂屋挤得满满当当。每当此时,吴水娣特别能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意味。

  7个孩子里,只有3个是吴水娣亲生的,另外4个是她的侄子,在亲生父母亡故后被吴水娣收养。即便家里曾一贫如洗,吴水娣从未后悔,还节衣缩食供每个孩子上学。二十多年慈母心,最终成就了一个完满幸福的中国式大家庭。

  小叔去世,不顾乡亲劝说收养四个侄子

  1992年以前,吴水娣的日子清贫又平淡,3个孩子活泼可爱,丈夫老实勤奋。一场变故,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吴水娣的小叔子育有4个孩子,孩子们童年波折不断,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亲生母亲生下小女儿不足百日便患病,撑着一口气一个人去城里求诊,回来的路上倒下,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父亲再娶。一天,正帮村民挖井的父亲遭遇井下塌方,当场身亡。一个月,后母跑了,4个孩子顿时成了孤儿,当时最小的孩子仅7岁,最大的也只有12岁。

  对吴水娣而言,这4个孩子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可天性慈悲的她不忍看着孩子们流离失所。此时吴水娣的亲生子女年纪尚小,不明白忽然多出来的兄弟姐妹意味着什么,乡亲们却忍不住劝她:“别犯傻,4个人就是4副碗筷,你怎么养得起?”

  吴水娣没有多说,心想自己与丈夫年富力强,“多干点活总是能养的,大不了自己辛苦一点。”就这样,4个侄子从此成了吴水娣的孩子。

  四处借钱,坚持让孩子们都上学读书

  吴水娣的大儿子吴雪峰回忆,四个堂兄妹们初到家里,孩子们都很快乐,不管是上学放学、插秧收割,还是下河摸鱼、上山捡松果,七个小人儿都同进同出。一条小河从岐岭村穿过,孩子们偶尔从河里抓到小鱼,总是兴冲冲地拎回家做汤打牙祭。

  但当生活的重压来袭,这份单纯的快乐渐渐变得苦涩。钱,成了一个避不开又解不了的难题——上世纪90年代山区的农村家庭并没有太多的收入,物资相对匮乏,对收入微薄的吴家来说,7个小孩每天的生活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加上孩子们都到了入学年纪,7份学费是巨大的经济压力。

  “那时候一个孩子的小学费用全部加下来要400多块。”吴水娣是初中学历,在河源农村,算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更是少数坚持让孩子上学的母亲。她不愿厚此薄彼,“要上就7个都上,钱不够,只能四处借。”

  为了借钱给孩子读书,吴水娣几乎走遍了村里每户人家,抛下自尊哀求人家,承诺卖了猪肉和稻谷后就还。丈夫内向不善言辞,吴水娣只好和儿子吴雪峰一同去求人。即便已过去数十年,吴水娣说起这段经历依然忍不住红了眼圈,“带孩子求人借钱,我心里太痛苦了!”也是在这个时候,吴雪峰终于明白,为什么当时村里人都劝妈妈不要收养4个孩子。

  “那时候年纪小,玩的时候光顾着高兴,借学费时看到妈妈低声下气,才发现收养这事是个负担。”吴雪峰说。

  吴水娣作为家中的“灵魂人物”,承受更多压力。“每天早上醒来,想到今年家里有11个人要吃饭,就急得想哭。”稻谷一年两熟,但为了多赚点钱补贴家用,吴水娣还种了花生、黄豆、番薯,更要喂猪、养鸡,甚至整个过年期间也只能休息一两天。好在婆婆那时年轻,能帮忙给孩子们做饭。然而,当大女儿某天从同学家做客回来,天真地问吴水娣:“妈妈,为什么别人家有牛肉和鸡蛋吃,我们家没有?”吴水娣心如刀割,她哭着安慰孩子:“迟早有一天,你们会过上好生活。”

  现在回忆起来,那是一种安慰,“安慰孩子,也安慰自己,否则心里坚持不了。”

  教导有方,让孩子们从小自强自立

  有太多的艰辛生活细节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但某年的端午节,让吴水娣至今提起仍觉得苦涩:端午那天,孩子们都满怀欣喜,以为过节能吃上肉了,但直到中午,买肉的钱还没着落,吴水娣不敢让孩子们知道,一个人在厨房里默默流泪。此时,吴水娣的小妹送来了一块猪肉,按客家习俗,出嫁的女儿逢年过节要回娘家探望双亲,自己没有到娘家探望,反倒是父亲叫小妹送来过节的猪肉,多少心酸涌上心头,吴水娣的泪水夺眶而出……

  家贫的孩子分外懂事,孩子们从不提要求,每年过年能穿一套新衣服,就开心极了。

  吴水娣对孩子们的家教很严,要求孩子们自强自立。吴雪峰还记得,母亲早早就教孩子们自己整理床铺、换洗衣服。有一次,吴雪峰没有把换下的衣服洗干净,吴水娣毫不犹豫地将衣服扔到路边。那时,孩子们一年只有两套衣服,吴雪峰又心疼又自责,哭着把衣服捡了回来,从此后养成了自觉收拾衣服的习惯。

  孩子个个出息,成就幸福大家庭

  2003年,吴水娣决定搞副业赚多点钱让家人生活好些,当时大规模养猪的人家还不多,吴水娣拿出家里仅有的积蓄买来十多条猪崽饲养,猪崽长成大猪出栏后,家里赚到了第一笔“外快”。第二年加大投入,养了一百头肉猪,圈里的猪崽一日日肥壮起来,可是好景不长,由于缺乏饲养经验,将出栏的肉猪得了瘟疫,全部死光,投入到猪场的钱血本无归……

  历尽艰辛,生活开始好转,孩子们也长大成家立业,原本的11口人增加到20多口。家里的老宅见证了这个家庭从赤贫到富裕、从单薄到兴旺的历程。提起越来越壮大的家族,吴水娣的笑容就藏不住。

  如今,吴水娣和丈夫、婆婆住在一起,房子曾在十年前大修过一次,整洁明丽的粉色瓷砖、小院里停着的轿车,显示了这个农村家庭的殷实。在深圳做物流工作的磊侄子有自己的私家车,不时开车回来看望吴水娣;二侄子在顺德买了房安了家;三侄子在回龙镇里建了两层新居;小侄女嫁到惠州,有了可爱的宝宝。

  吴水娣自己的3个孩子也各有出息:大女儿在河源市区工作定居,生活优渥;大儿子吴雪峰在河源市当公务员,妻子是教师,宝宝正在孕育中;小儿子也在河源市区工作,尚未成家。和中国大多数母亲一样,吴水娣说“我就盼着他今年给我领个媳妇儿回来。”

  2012年的春节最热闹,不仅孩子们和孙儿们回来了,吴水娣小姑一家、大女儿的婆家也来了,27个人的大家庭,四代人欢聚一堂,两张桌子都坐不下。吴水娣杀了好几只自家养的走地鸡,鱼、肉、菜、汤摆得满满当当,孩子们跑来跑去,新年的钟声响起,全家人举杯祝好,好一个完美的中国家庭大年夜!

  平时,孩子们在广东各地生活,吴水娣不愿意搬到城里去,“如果我跑到城里,孩子们想回家,都不知道该去哪儿。”一旁的大儿媳笑言:“妈妈是这个家的灵魂人物,是定海神针!”在孩子们眼里,吴水娣和丈夫是有爱心的普通人,大女儿觉得,母亲有慈悲心,懂得把责任和义务放在一起,才让今天如此幸福。(羊城晚报)

网站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