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龙穴岛东侧的舢舨洲孤岛上,矗立着一座有百年历史的五层白色灯塔。每当夜幕降临,灯塔为夜航的船只指明方向,被誉为“珠江口上的夜明珠”。来自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的黄灿明,是这座灯塔的守护人。
一盏灯的缘分
黄灿明踏实,能吃苦,加上从小跟着父亲黄振威接触灯浮标,对航标很熟悉。1988年,24岁的他接过父亲的班,如愿当上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标工。
初入行时,工作辛苦、危险,很长时间不能回一趟家,加上进出特区的繁琐,一度让黄灿明有了放弃的念头。一个惯常的台风夜,一艘万吨大船等待进港,导标却被风雨拍打灭了。黄灿明本来一个人去,妻子郭丽珍放心不下,硬是要跟着。夫妻俩登上一艘小船出发了。在水边长大的妻子成了他黑夜中的最佳拍档。夫妻几番努力,终于,导标复光,大船顺利抵港。
是家人的陪伴,特别是想到同为航标工的父亲、祖父,他们的执着与坚守,让黄灿明义无反顾地坚持了下来。
两个人的世界
1999年,黄灿明被调到舢舨洲。对过往珠江口的船只而言,舢舨洲灯塔是一座永不沉没的航标。“对于远方的客船,看到这个灯塔意味着远航的结束,对于外出的渔船,意味着到家了。”黄灿明说。
上岛不到几个月,一起守岛的人先后调离,只剩黄灿明一人。早些年孤岛生活条件艰苦,没有淡水,他只能接雨水喝:“看见下雨,就赶紧把屋里的桶盆都拿出去接水。”岛上电力资源紧张,仅能保障灯塔正常点亮,守塔的人甚至需要依赖蜡烛来维持日常的照明需求。
为了支持黄灿明的工作,妻子郭丽珍跟着上了岛。常年的潮湿风吹,让这对50多岁的中年夫妇显得比同龄人苍老,皮肤也格外黝黑。20多年过去,何处是家已变得模糊。“岛是第一个家。”黄灿明说,现在即便是偶尔出门,心里也还惦记着这座岛、这盏灯。“总是要打电话问妻子灯塔有没有事,才能安心。”
几代人的传承
舢舨洲岛西侧和龙穴岛隔水相望,黄灿明用20多年的坚守,见证着石头、滩涂变身造船厂,珠江两岸灯火日渐繁荣。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灯塔实现了无人值守。在整个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设有70座灯塔,其中只有5座尚需有人值守。
59岁的黄灿明,在这个小岛上度过了8000多个日夜,即将退休。令人欣慰的是,儿子黄登科也主动选择了航标工这个职业。2007年,黄登科通过广州航标处招考,成为黄家第四代航标工。巧的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正是父亲黄灿明加入航标工的第一站——深圳蛇口。
在黄灿明的心中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退休后,儿子能来舢板洲守这座灯塔,他也会选择继续留在岛上当当帮手。当提起为什么要继承父亲的职业时,黄登科不好意思地说,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在父亲身上,他看到了对灯塔的“忠诚”。
2023年第四季度
黄灿明入选“中国好人榜”
跳转链接: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