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第二批“南粤楷模”称号的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李亚威(见上图,郭智军摄)的2014年无比忙碌:筹备了很久的儿童电影《鹰笛·雪莲》在帕米尔高原开拍,纪录片《中国母亲》开拍,大型纪录片《客家人》筹拍,深圳李亚威纪录电影工作室在深圳技师学院挂牌成立……
在忙碌拍摄的同时,李亚威没有忘记楚雄:“那是我另一个家。我不可能忘记那里。”十几年来,李亚威为保护那里的彝族文化走遍当地1100个山村,行程数万公里。她说:“我不后悔做这些工作,我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我的能力有限,愿意为保护中国文化做一些事情。都说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但首先得找到火柴才能点燃蜡烛,我觉得我要起到的就是一个火柴的作用。”
信守了十几年的承诺
李亚威是一个重承诺的人。2000年,李亚威受深圳市委宣传部委托,到楚雄拍摄在扶贫岗位上殉职的深圳挂职干部臧金贵的先进事迹。在那里,李亚威见到了时任楚雄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李怡,李怡问她:“你一直在盯着我们彝族的帽子看,是不是喜欢我们的彝族文化?”李亚威回答道:“喜欢”。“那时候我只是客套一下。但李怡很认真地对我说,‘如果你真的喜欢,我们想请你来拍片,我们的文化很丰富,好多好东西濒临消亡,我们很着急,很想把它拍下来,保护下来。但我们的钱不多,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我当时觉得,拒绝她可能会让人觉得深圳人只认钱,于是就答应了。”李亚威说。
因为这个承诺,李亚威十几年来踏遍了楚雄,行程数万公里,走遍楚雄的1100个山村。在诸多罕有外人进入的山寨中,用文字和镜头“抢救、挖掘、保护、弘扬”濒临消失的彝族文化,拍出了《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腊湾舞者》、《油菜花开》、《中国有个暑立里》、《彝乡赛事》、《火塘》等一批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的影视作品。
十几年来,为了拍摄彝族的文化,李亚威推掉了许多片约,“损失”了不少金钱,但赢得了楚雄不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
拉家常挖出文化“珍宝”
在拍摄的过程中,李亚威还在楚雄捐建许多项目:厕所、垃圾站、文化室……很多楚雄人都说,李亚威是发自内心热爱这里的文化、这里的人。暑立里村是李亚威坚持拍摄十年的地方。李亚威每次来都住在老村长张云成家里,陪老村长唠嗑,帮老村长的老伴做家务,就像出远门的女儿回家一样。老村长的儿子说:“只要李导一来,我爸妈从早到晚都是笑着的。”后来,老村长的老伴去世了。李亚威再去的时候,老村长带她去看了坟头:“我跟老伴说,李导来看你了,你要保佑她健健康康的”。在老村长看来,李亚威就是他们家的人。“她跟我们就是一家人啊。吃我老伴做的包谷饭,喝米线汤,睡木板床,帮我老伴半夜磨豆腐……”
在楚雄拍片,她一般都是拍到哪里就住在哪里。一天的工作结束,晚上继续跟乡亲们拉家常、聊习俗、唱彝歌,很多彝族文化的“珍宝”就是这样被挖出来的。“我们真的是在拍摄过程中纠正了很多以往书本上的认识。”李亚威团队成员、彝族文化研究者吉鲁格热说。通过这样的深入了解,李亚威的题材也丰富了起来:梅葛、彝剧、祭火、羊皮角舞、月琴、三弦、牛角胡琴……经过她的镜头提炼,这些彝族璀璨的文化符号得以用最鲜活的艺术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正筹拍客家文化纪录片
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李亚威也授人以“渔”。楚雄电视台的好几位编导、摄像,都在不同时期担任过李亚威的助手,李亚威边拍边教,带出了一批骨干。李亚威说:“彝族很多文化遗产非常珍贵,非常多东西要拍,很多事情要做,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培养出当地的人才,才是长久之计。”
2015年1月,李亚威在楚雄的电影工作室就要挂牌了。楚雄给她的条件并不算好,但李亚威依然坚持过去。“其他好几个地方也邀请我去开工作室,但他们都没有楚雄这么迫切。这里的人们有一种紧迫感,他们知道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也希望我能通过开办工作室,帮当地拍出优秀作品的同时带出一些人才。”
李亚威从去年开始还在做另外一些事情,最近就在筹备关于客家文化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同样也是一次承诺。前段时间,李亚威应河源市政协的邀请,去当地做客。“最早的时候,我只是见到围屋,见到一些细节。但慢慢深入下去,我发现客家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产生了创作冲动。所以我会把这里的文化拍下去,拍给全世界看。我要用一种更加国际化的视角,把这里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
彝族文化的拍摄依然在继续,客家文化的纪录片又要开始。李亚威说:“我不后悔做这些工作,我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我的能力有限,愿意为保存中国文化做一些事情。都说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但首先得找到火柴才能点燃蜡烛,我觉得我要起到的就是一个火柴的作用。”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