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联盟广东站-九游会国际

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一堂三姓缔良约 文明乡风传万家
时间: 2024-07-03      来源: 南方日报

  “一堂结三姓,一年庆三节。”在梅江区三角镇,有一处颇有意思的建筑。数十年来,它滋养着约亭儿女,是刘丘叶三姓的“精神家园”——约亭母亲堂。

  每年,这里的人都要集中到母亲堂,举办隆重的“双亲节”“老人节”“春节”,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村民敦亲睦邻、向上向善,数十年来不曾断绝。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很和谐的,万事好商量。”母亲堂代理会长刘贵昌介绍,在持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约亭顶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走出了一批批杰出乡贤。

  回馈家乡

  建设约亭母亲堂

  约亭顶,是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辖区内的一个自然村,由三角圩镇泮坑路口向南一公里处开始,至水白中学校址为约亭村的范围,村落呈半月形。

  行至水白中学门口,望向马路对面,可见一个硕大的石头,雕刻着“约亭顶”三个大字,一排白墙青瓦的客家古民居彰显着这座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继续往里走,被大树环绕下的“约亭母亲堂”犹抱琵琶半遮面展示在眼前。

  门口左墙处,镌刻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右墙处,是“个个积德行善,个个收获吉祥”标语。踏入大门,院内花草繁茂,体育健身设施齐全,尤为吸睛的要数左手边的亭子,此亭名曰“约亭”。

  “约亭”的名称颇有讲究。据村中老人介绍,约三百年前,刘、丘、叶三族先祖联袂来到约亭顶,刘母丘氏,丘母叶氏,叶母刘氏,谊联三姓姻亲,后合建亭于岗上,取名“约亭”,供三姓议事,昭示团结友爱,约亭村也因此得名。

  1982年,三姓父老协议,于岗上重建此亭,仍以约亭名之,以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义。

  仰头望去,主楼顶上,镌刻着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前检察长刘复之书写的“约亭母亲堂”。

  何为母亲堂?从主楼大门墙上的《约亭母亲堂序》中可了解其中缘由。约亭村是华侨之乡。以前,村里的女孩子大都一生下来就送给人家当童养媳。结婚生下一男半女之后,丈夫就离乡背井,过番谋生,留下老母妻儿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留在乡间20世纪40年代前出生的人,十有八九都是母亲抚养成长的,有些人甚至未曾见过父亲一面。

  刘复之在回忆录中曾写道:“约亭岗刘屋,田地很少,不足以维持生活。有很多家庭几代人都背井离乡,远到南洋群岛谋生,很多人终身也没有转回‘唐山’。”

  勤劳朴素的客家妇女用坚毅的肩膀撑起了家,上孝父母,下教子女。因此,约亭村人对母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恩敬爱之情。站在母亲的肩膀之上,一批批乡贤从约亭走出,在外经商治学,有成后始终不忘故土,反哺家乡。刘锦庆就是其中代表。

  刘锦庆早年失怙,依靠母亲抚养长大,21岁背井离乡出港谋生,先后做过店员、经理、董事长,他发扬了母亲传承给他的客家人精神,自强不息,奋斗向上,走向社会,开拓事业。当时,他是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香港嘉应商会等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曾任全国侨联委员、广东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常委等职,获梅州市首届荣誉市民。

  为表达对故土和母亲的怀念和崇敬,1987年,刘锦庆捐出善款,在约亭岗上兴建“约亭母亲堂”。

  “由三个村民小组商量,各自让出一块地,刘锦庆出资建设。”77岁的母亲堂副会长刘权荣见证、参与了母亲堂平地高楼起的过程。“那时候我们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刘锦庆为了建造母亲堂就花了十几万元,这栋楼在当时颇为气派。”

  母亲堂楼高三层,不仅有书室、文室、活动场等,还购置一批文娱体育器材,供村民活动、休闲、陶冶身心。“为了家乡他很舍得出钱出力。”讲起刘锦庆,村民无不赞誉有加。

  弘扬孝道

  设立约亭双亲节

  一座母亲堂,联结三家姓。母亲堂成立后,刘锦庆除亲力亲为策划活动外,还相继成立了约亭村老人福利(联谊)会、母亲堂管委会、老人理事会,以期活动持续开展下去。

  6月16日上午,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农业银行华南支行、约亭双亲堂在约亭母亲堂开展“约亭双亲节”活动。

  约亭理事会成员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母亲堂工作成效,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表彰先进,凝聚力量,并向约亭父亲、母亲们致以节日祝贺和美好祝福,发放“双亲节”纪念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夫妻相处之道、育儿经验等,现场氛围一片欢乐融洽。

  “母亲堂上彩旗飘,张灯结彩好热闹。一年一度双亲节,锦叔倡导甚巧妙。尊老爱幼亲情浓,家庭和睦乐融融。承前启后示来者,薪火相传传万代。”刘权荣写道。

  “每到双亲节,约亭村所有父亲母亲都会来参加活动,今年我们就发放了近500份礼品。”刘权荣介绍,每年端午节后第一个星期日便为“约亭双亲节”,双亲节是刘锦庆倡议设立、独属约亭村的节日,目的是加强村民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刘锦庆生前每年都会回到约亭举办双亲节,亲自开讲座教育村民尊老爱幼,还要表彰‘五好家庭’‘优秀父亲’‘优秀母亲’‘尊老爱幼先进’,结束后一起聚餐深化邻里关系。”刘权荣介绍,鼎盛时期,母亲堂一至三楼都摆满了桌,和谐乡风也在潜移默化下传至千万家。

  除了双亲节,每年重阳节、春节,都是约亭村颇为热闹的日子。尤其是每年春节,刘、丘、叶三姓父老乡亲先到母亲堂集中,然后敲锣打鼓,依次到丘、叶、刘三姓的祖堂进行拜祭祖宗仪式。

  “我们还会举办拔河比赛、乒乓球赛、盲人击鼓、盲人点鼻等娱乐活动。”说话间,刘贵昌翻出几本厚厚的相册,尽管相片已泛黄,但当时的热闹景象依然清晰可见。

  母亲堂还定期出版墙报,进行有线广播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彰好人好事、先进经验,进行持续、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极大地促进村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接受、文明新风观念的树立。

  “母亲堂,名远扬。侨贤建,思母娘。敬老风,万年长。”“移风易俗,侨乡典范。”……在约亭母亲堂留言簿,详细记录了1990年至1999年间,来参观母亲堂的宾客感悟,这些参观者近有周边县镇,远至港澳台及加拿大、印尼等地,足见当时母亲堂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在刘锦庆的倡导下,约亭村乡风文明日益昌盛。母亲堂门口的村道,原是泥泞的土路,在刘锦庆的号召下,各界人士踊跃认捐,留刻在纪念碑上的芳名近百人。叶锦城、刘松胜、刘源胜、丘瑞谦等一届又一届会长团结顾问、理事、委员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义务为母亲堂、老人会工作,为村民服务。

  1999年刘锦庆在香港逝世。“虽然锦叔公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但我们依然保持着每年搞活动。”刘贵昌说。

  筑牢阵地

  凝聚党群向心力

  “看到家里老人捐了,我们也跟着捐。”在母亲堂大厅墙上,张贴着2024年春节收到的乡贤热心捐款,村民丘林平与其爷爷榜上有名。

  做善事、办好事,如今已成为约亭村干群的新风尚。“像我们的老会长刘松胜,生前几乎年年捐钱,去世后他的儿子接力,为母亲堂老人会捐钱。”刘贵昌介绍。

  随着时代的发展,母亲堂也正经历着蝶变。几年前,因年久失修,母亲堂部分建筑损坏较为严重,上坪村紧急启动维修、加固和整治,使母亲堂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延续。同时修缮“仰贤村道”、安装路灯、修建休闲健身活动场所,丰富约亭村民的业余文体生活。

  如今,母亲堂不仅是水白中学的德育教育示范基地,还成了上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群议事厅。每天下午,是母亲堂的热闹时刻。“我基本上每天都来这里看看报、看看书,学习一些新知识。”村民刘鑫昌说。

  “我们也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老党员到母亲堂开展学习讨论,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利用母亲堂的广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和惠民利民政策的宣传。”刘贵昌介绍。

  从母亲堂一楼拾级而上,来到二楼,大屏幕映入眼帘。“一般我们党小组有活动,可以在一楼开会学习、二楼观看警示教育片、三楼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刘贵昌介绍。

  2019年,梅江区纪委监委、三角镇党委等多部门统筹、策划,在母亲堂建成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的警示教育基地。

  展厅分为全党部署、黑恶必除、打伞破网、警示启迪、新貌展现五大板块,通过文字资料、图片画面和警示教育片,结合梅州市近年来查处的反面典型官员违法违纪案例,直观生动地展示了梅州市扫黑除恶、反腐倡廉取得的成绩,同时警醒党员干部要以发生在身边的反面典型为“活教材”,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基地建成至今,吸引了数千名党员干部前往参观。

  6月28日,上坪村党委组织党员干部到母亲堂开展纪律教育。“这些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后来者,要不忘初心,避免重蹈覆辙。”上坪村党委副书记梁玲玲说。

  从1987年至今,母亲堂历经风雨在约亭已矗立了37年。37年来,母亲堂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文化教化功能,为上坪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特色路径,推动“人和村美”。

  “接下来,我们将以‘约亭母亲堂’为范本,继续探索‘和美上坪’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凝聚乡里情,为辖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和温暖,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氛围,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梁玲玲表示。

  ■相关

  约亭杰出人士刘锦庆:

  桑梓情深 热心公益

  刘锦庆1926出生于梅江区三角地上坪村约亭岗,先后就读于水白中学和东山中学,1947年春到香港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认定中国货在国际市场将以物美价廉的竞争潜力赢得光明前景,在九龙旺角钵兰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国货的中国宏兴贸易国际公司,后发展为宏兴(集团)公司。其属下子公司中国宏兴药品有限公司,将国产成药远销世界五大洲,并帮助梅州制药厂老牌生产“喉风散”提质改装,焕发生机。

  刘锦庆虽忙于商务,但却喜欢文学艺术,由他主编的《嘉讯》《文丛》和撰写的《欧美见闻》《澳纽之行》等诗词歌曲、游记杂文均受文化界赞赏。

  “锦叔虽然中学没有毕业,但他自学勤奋,手不释卷,涉猎面广,知识丰富,又有文学天才,文思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诗词歌赋样样皆能;谈话演说,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素有‘中总才子’之称。”香港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罗焕昌曾如此评价刘锦庆。

  刘锦庆亦非常关心梅州的经济、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就和当时的香港嘉属(应)商会老会长李济平、黄鸿粼等紧密配合,克服重重困难,组织香港同胞回乡观光,并邀请数十批省、市、县、区等各界干部、领导赴港考察,在联络、沟通侨情乡谊,外引内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集资近百万元,支持程江氮肥厂改善生产和运输设备,修建人境庐、恢复强民体育会及兴建该会所大楼的溜冰场。1985年他和金利来集团创始人、香港著名爱国企业家曾宪梓先生等倡议兴建梅县12级大型体育看台。

  他积极奔走,推动促成嘉应学院、梅县机场,嘉应大桥、广梅汕铁路等建设,为梅州与香港的通航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力推动筹建三角镇与程江镇间的“连心桥”、筹建“仙鹤山庄”、筹建金三角水泥有限公司等,为东山中学带头认捐并筹资20多万元兴建了5层的“70周年纪念大楼”;在东山中学、水白中学、上坪小学带头设立“刘锦庆奖教奖学金”。

  “刘锦庆先生很关心华侨博物馆的建设,很早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梅州要建一个华侨博物馆以纪念梅州华侨历代先贤、弘扬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并亲自绘图提出建客家围龙屋式的华侨博物馆。”1999年5月28日,刘锦庆逝世,时任梅州市侨办主任、侨联主席邓富粦悼念刘锦庆,评价其“在担任香港嘉应商会会长期间,为梅州兴办各项公益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