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富含许多颠扑不破的道理,包含了生活态度、文化承载、道德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我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充分运用客家谚语言简意赅,形象生活、琅琅上口的特点,用客家谚语为载体,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一、积极发动,广泛收集
市文明办通过下发通知、刊发公告等方式,广泛发动全市干部群众搜集、报送客家古邑谚语。共搜集到300多条客家古邑谚语,供稿人涵盖了作家、记者、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农民等。同时,我们组织人员走访群众了解客家古邑谚语情况,核实真实,弄清语意。经过报送、搜集、筛选、整理、认定等程序,最终精选了100条客家古邑谚语。这些谚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及性和教育意义,能很好地结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素质。
二、挖掘内涵,提炼精髓
我们组织本市的民间文化专家对收集的客家古邑谚语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去芜存菁,精选了100条客家古邑谚语,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分类,将这些谚语按“国是家、孝当先、善作魂、诚立身、和为贵、学不辍、礼笃行、勤为本、俭养德、法必遵”这十大类进行分类。同时,组织文化学者、画家对精选出来的谚语进行通俗的释义,每条谚语并配上漫画进行生动的阐释。精选出来的客家古邑谚语既体现了河源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又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如倡导友善的 “隔屋唔(不)隔心,相邻更系(是)亲”、“与人方便,自家方便”;倡导法治的“唔(不)怕作恶(无)人知,水底打屁有泡起”、“信了赌,卖了屋”;倡导爱国的“人在四方,爱国爱乡”、“有树正有花,有国才有家”等;倡导诚信的“求利唔(不)忘义,赚钱莫乱来”、“称头爱(要)称足,买卖爱公平”,等等。
三、加大宣传,浸润人心
在收集整理提炼的基础上,我们将客家谚语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的重要载体。一是编印了1万多册的《客家古邑谚语》读本,发送到社区、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二是打造了一批“传扬客家谚语,践行当代价值”示范点。在东源县城滨江公园建设全省首个谚语文化公园,组织全市著名书法家书写客家谚语并镌刻在黄腊石上,成为一个集诵谚语、赏书法、观奇石的特色文化景点,还在紫金县城中山公园建设谚语公园。在市区凯旋城社区建设谚语示范社区,将谚语制作成精美的木制宣传牌放置在小区路道边,让社区居民随时可见。在雅居乐小学建设谚语示范学校,将谚语制作成精美的木雕,打造客家谚语长廊让师生耳濡目染。在市国税局建设谚语示范单位,将谚语木雕宣传牌放置在楼道上,让干部职工耳濡目染。同时,在仙塘红光村、连平县司前村等村建设了一批谚语示范村居。三是编成短信、微信,通过各种平台,特别是校讯通发送给广大家长。四是以客家谚语为题材,运用歌舞、竹板歌、客家山歌等艺术形式进行汇演。五是将谚语制作成精美的公益广告,通过各类媒体和户外广告扩大社会影响。
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组织开展“诵客家谚语?做文明市民”活动,倡导市民诵客家谚语,做文明市民,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行为规范,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一是诵读谚语,做文明谚语的传承者。引导广大市民学谚语、传谚语、用谚语,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二是通过小手牵大手,同做文明人。充分应用家庭学校平台,把谚语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通过书法、绘画、征文等形式开展教育践行活动,通过小孩教育影响大人行为,促使家庭成员共承好谚语,同做文明人。三是融入文明创建活动,将谚语文化列入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指标。四是融入社会治理,充实村规民约,推动民风转变,促进农村和谐。
弘扬客家谚语文化,践行当代价值,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我市在这方面只是开了篇,起了步,做了初步探索。今后,我市将把弘扬谚语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加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春风化雨,发扬光大。 (河源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