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联盟广东站-九游会国际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时间: 2024-06-14      来源: 南方新闻网
  2023年12月15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广州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来自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各研究基地、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9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陈金龙、戴伟华、郭跃文、林蓝、曾胜泉、谢湜、金强、曹劲等8位来自我省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和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代表作主题发言,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路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多方面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专家学者们的发言,有理论的高度、有文化的深度、有实践的热度,对于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具有启发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陈金龙:
  厘清生成路径 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文明,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生成的文明,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厘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路径,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生成的,“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内在机制。“两个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打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空间,使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成为可能、成为现实,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生成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底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社会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的结果,既融汇了各民族文明的精华,又超越了各民族文明的具体形态,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国际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新的文明形态提出了诉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明支撑,又赋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意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内在机制、实践基础、社会依托和国际条件,使其具有广阔成长空间、发展前景和多元文明特质、文明价值,对于促进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跃文: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广东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贡献力量。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迫切要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中国特色”的显著特征,以推动“两个结合”融会贯通为根本途径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要着重在“两个结合”上用力,筑牢文化自信的理性根基。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好岭南文化特色研究,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着重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上用力,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力量,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格局。要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打造具有时代高度、彰显广东特色的原创性理论。要深入实施对外传播工程,加快构建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
  要着重在服务实践上用力,助力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以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为枢纽,辐射带动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工作平台,长期持续地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交流和知识共享,不断拓展研究应用转化场景,及时为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定题开路。
  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画院院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必须为时代鼓与呼,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发掘塑造出更多代表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新作品。
  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创作更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绚烂。对于美术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美术、新文化。
  回望广东美术百年历程,我们得出这样一条规律:艺术家要靠作品说话,艺术家要创作属于时代的作品。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持之以恒将艺术作品打磨得更精湛,同时要将自身艺术风格和追求灌注到讴歌时代、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宏大创作中,使“大我”里有“小我”,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具有深度、高度,在当代立得住,更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将艺术家的“小我”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大我”也必使作品更具张力、更为博大。
  置身新时代,迈进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创造,积极探索以“大作”“大家”“大展” 三大工程建设推动广东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省委网信办副主任曾胜泉:
  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科技前沿,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深邃思考,围绕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站在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以指导用网管网治网实践,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必须深刻把握面临的形势任务。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的变革、给大国博弈和国际格局带来的调整、给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带来的冲击、给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深刻影响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今年7月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网信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着眼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对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新变化,主动应变求变,勇于开拓创新,持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
  必须不断提升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的能力水平。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把握舆论引导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网络舆论支撑。坚持思想引领,全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取得新成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塑造网上主流舆论新格局;坚持共建共享,持续拓展网络文明建设新空间;坚持筑牢防线,有效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新风险;坚持立足湾区,积极推动网络国际传播取得新进展。
  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湜: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新征程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希望广大青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世界文明发展的维度,考察中华文明的近代历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鼓励学生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统一性。从历史角度探索岭南文化在时空中的发生演进,探讨近代以来湾区所出现的特有文化形态及发展趋势,探索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人群互动与文化认同,揭示当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不但有着重大学术价值,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山大学等高校积极推动岭南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揭示地域历史和思想文化的特色,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深度参与地方博物馆建设等方式,不断提升地域文化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科话语体系、学术组织方式乃至高等教育理念各方面呈现出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需要重塑以中西文明及现代转型为内容、结合科学素养和前沿引导、文理渗透的博雅教育方案,着力培养推动文明体深层次对话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南方新闻网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金强:
  奋力开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
  新闻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感悟澎湃思想伟力,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新气象新作为奋力开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
  一是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增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担当。激发全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担责于肩、履责于行。
  二是紧扣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任务,把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方向。当前,技术变革极大地重塑着舆论格局生态。要着眼于“两个巩固”,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要面向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不断提升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三是树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站稳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立场。面对“流量至上”的喧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推进南方 、粤学习等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权威的、高品质的、丰富多样的内容满足用户需求。勇担新的文化使命,要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阵地和桥梁作用,用理想的力量、事业的召唤、情感的纽带,在人们心头点亮一盏灯、燃烧一把火、激起一片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是着眼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时代要求,在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上创新作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媒体融合十周年。十年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在省委宣传部坚强领导和关心指导下,积极探索融合发展之路,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加快建设“两端一云”,推进和引领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高水平新型主流媒体。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将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蕴藏于岭南大地的遗产活起来,做岭南文化的守护者、研究者和传承者,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扬贡献力量。
  深刻认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一环,拥有辉煌绚烂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近年来,广东陆续开展了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规划编制,完成了丹霞山文化遗产专项普查、潮州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方案编制和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项目。
  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中的科技手段。广东以科技赋能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水下发掘保护、整体打捞、数字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广东还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南粤古驿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丹霞山文化遗产调查及南海ⅰ号等项目中,利用测绘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围绕历史文化基因开展数字提取、保护、重塑和传承等研究工作,取得不少成果。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人文湾区”的背景下,文物考古工作在文化交流中将大有作为。广东与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水下考古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挂牌,该中心面向国际水下考古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将围绕水下考古重点领域开展国际化科学研究,同时汇聚国际化学术队伍,开展中外联合水下考古等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守护好中华文脉”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守护,更是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观,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实现文物保护利用的深入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近年来,广东举办了“公众考古日”“陶艺考古班”“文博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社会公众介绍考古发掘新发现,宣传地区文化遗产,展示文物研究新成果等,丰富了人民的休闲活动,也加深了公众对历史考古以及文化遗产的认识。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戴伟华: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立足新阶段新要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要共同回答好的“时代命题”。在此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是核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是路径。
  高擎思想之旗,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从5000年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中走来,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
  聚焦品牌建设,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明密钥,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人才建设工作,形成文化大家和青年人才的发现、引进、培养、激励的完整创新机制,形成群星璀璨、交相辉映的中华文化产业人才局面。此外,也要为学者潜心治学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保障。
  深化交流互鉴,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担当,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交流互鉴中携手前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古老的中华文化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时代特征,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潮头上再度扬帆远航,丰富世界各国人民认知的维度,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福祉,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更应把这份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研究工作中,做一个守初心、有情怀、心怀大局、脚踏实地的治学者。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