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作为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红”“绿”相间的旅游资源为助推韶关经济转型发展迎来了新时代的新机遇。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红色文化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抓紧顶层设计,推进重大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深入调研获取新共识。市委市政府将发展红色文化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宣传文化部门开展深入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各级领导“把韶关的红色文化做起来,走在全省前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从“捧着金饭碗去要饭”到“亮出金饭碗去赚钱”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是科学谋划搭建新框架。今年,韶关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本地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制定实施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工作方案、红色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工作方案,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从挖掘梳理、修缮保护、线路规划、产品打造、资金投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好顶层谋划,明确任务清单,压实具体责任。
三是重要项目取得新进展。围绕“北伐之旅”“会师之旅”“长征之旅”“抗战之旅”等4条主题游线,谋划31个重要红色景区景点、3个红色小镇、6个红色村的建设项目。目前,12个重要景点、2个红色小镇和所有红色村已完成规划设计和项目立项,正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清醒地看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韶关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讲,也正面临多重困扰。
一是经济体量小与红色资源维护资金缺口大的矛盾。去年来,按照省委宣传部的部署,组织对全市红色革命遗址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和立项,结果统计,全市31个可开发利用的重要遗址修缮保护经费约需19.3亿,而韶关市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有88.7亿元。以南雄为例,作为韶关地区红色资源最多和财政收入最高的县级市,红色遗址需要修缮保护的资金量约2.8亿,而该市2017财政年度收入总共才6个亿左右。发展红色旅游,必要的基础设施必须先期投入,地方财政负荷大,这是实际情况。
二是资源要素好与景点设施差的矛盾。目前,韶关境内“八高四铁两航”的旅游交通优势已基本具备,75.5%的森林覆盖率和3700多种动植物品类全省居首,287个红色遗址和五大版块重要红色文化主题全省领先,但发展红色旅游“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条件、开展红色教育的遗址修缮、兴办红色产业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较大,短板亟待完善。
三是修缮保护易与产业开发难的矛盾。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按照“颁发身份证、划定保护区、明确责任人”的要求,已经完成大部分红色遗址修缮保护工作。但部分重要遗址的开发利用与全域旅游结合不紧、产业形态单一、宣传营销不广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目前开发利用较好的梅关古道、龙王潭等景点,主要还是靠门票收入,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
下一步,韶关市将围绕把韶关建成全省红色教育重要基地、建成红色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持续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一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上攻克难点。把建成建好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及仁化城口红色小镇作为当务之急,把南雄、仁化、乐昌三地的红军长征遗址同步规划建设,把好主体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关,以最高标准组织展陈布展,下大力推进红色小镇规划落地,确保纪念馆和特色小镇同步建成,粤北“长征之旅”同步开放运营。
二是在政策措施保障上聚合焦点。市委市政府联合成立发展红色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统合各部门力量,在史料挖掘、规划引领、立项审批、财政保障、用地报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特色小镇、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等政策措施,凝聚各方力量,确保全市发展红色旅游的三年规划落地落实。
三是在重大主题宣传上形成热点。结合韶关是两次北伐誓师地、湘南暴动策源地、朱德28字游击战方针形成地、长征突破三道封锁线纪念地、南方三年游击战根据地等重要红色历史文化,组织文史、社科、媒体等方面的专家力量,对韶关留存的大量红色文化印记进行系统研究、大力宣传报道,不断强化红色文化价值,提升红色旅游形象。
四是在重要景区运营上创造亮点。根据韶关境内红军长征旅游资源在省内的唯一性,利用2019年建成开放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这一重要时间节点,迅速掀起红色旅游推广热潮,使之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又一个新热点。(来源: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