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师傅培训室锻造出一批粤菜师傅,让村民凭手艺致富。受访者供图
12月26日上午,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天气微寒,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现场却座无虚席、暖意融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网红”思政课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永刚博士走进西和村为乡镇干部群众送来一堂精品思政课。
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等需求在基层愈发迫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加强城乡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是党的群众工作落地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探索。
从化区今年10月份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全国试点区。通过“线上 线下”的模式,探索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建设,从化按照“一站多点”的功能布局,依托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生态设计小镇、西塘宪法馆、米埗灌渠精神驿站、西和粤菜师傅培训室等场所,配套设立1100多个文明实践点。结合融媒体中心线上资源,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真正成为思想引领“桥头堡”、红色教育“大熔炉”,服务群众“大本营”和乡村振兴“大舞台”。
从线下到线上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张永刚在西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生动语言讲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时候,远在十几公里外的村民正在田间地头通过客户端收看实时直播,还能在评论区和“网红”老师实时互动。
这是从化区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建设的一个缩影。近期从化区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课堂——思政三十讲》,邀请诸如张永刚这样的“网红”教师、讲课大咖来到乡村一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线下宣讲、线上直播,让党的理论走村入户,真正走到田间地头,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一个角落。
“思政课有意义,也可以有意思!”一位学员这样表示:“张老师用一堂课教会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指导我们关心社会、承担责任。”
在西和村的村民看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除了是村里的“思想课堂”,还是“艺术课堂”和“夜校”。除了上思政课,西和村的村民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书画、舞蹈课程,甚至还能学习粤菜烹饪技能。
初冬时节,天气渐寒,粤菜师傅培训室热气腾腾。数十名农家乐学员团团围在师傅的身边,细细端详着小锅香煎鲮鱼酿尖椒的技巧,食材、香料在滋滋作响的油火烈焰中交融,“最好的分寸,是鲮鱼馅煎至金黄,些许焦香。”
每一次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周燕琼总是最积极的那一个,生怕漏掉老师的只言片语。这个嫁进西和村的外来媳妇,10年前用借来的5万元加上自己仅有的8000元积蓄开了当地第一家小餐馆何溪农庄。从8张桌子做起,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近千平方米的集餐饮、住宿、k歌为一体的农家乐综合体。
“用半开的水浸鸡,后续上色效果才好。”粤菜大师马健雄的一个小建议,让“电饭煲焗玫瑰鸡”这道菜成为周燕琼的招牌。类似这样的粤菜培训在格塘村也深受欢迎。
“奋斗先锋讲堂”“致富先锋讲堂”“好日子讲堂”“青苗艺术学苑”“孝德家风讲堂”……这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多种功能的体现。从化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将融媒体中心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线上平台,借助“广州从化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征集文明实践百姓需求,把理论宣讲、文艺支教、粤菜培训等精品课程进行线上直播,而且制作成视频库放在“从化发布”等融媒体平台上,村民们不用到现场,点开手机就能学习到最接地气的技能。“点开公众号就可以知道这周有什么直播,错过了还能看回放。”
截至目前,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从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已经开展了4100多场活动,吸引了大批农民群众参与。“广州从化发布”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新型舆论阵地,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流溪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思想率先引领
“致富奔康不信神婆信支部”
村民三五成群地往莲麻大舞台边聚拢,等待着即将“送”到的文明实践活动。
“无数平凡人的默默奉献见证了伟大时代的诞生,新的时代很精彩,希望每个人都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一场百姓宣讲给位于广州最北边的莲麻村带来了阵阵暖流,在这片田野上播下“文明的种子”。
“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思想引领,村民观念变了,思路也更开阔了。”莲麻村党支部书记潘安娜说。
对于城郊街西和村党支部书记郑汝相来说,乡风最显著的改变就是“致富奔康不信神婆信支部”——以前村民是家里有点什么事,哪怕只是头晕发烧,都要先去找神婆问一问,现在是有问题就来找支部。
郑汝相回忆,2000年以前,西和村是典型的镇街交界、城乡结合地带,路网不通导致发展滞后。“从街口城区进来没有一个小时不行,而且随时会迷路。”后来,这里以花为媒迎来了三次蝶变——从“万花园”项目建设到“美丽乡村”试点,再发展成为如今的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以前进村都没有水泥路,现在村庄就像城市一样漂亮。”村民郑沛珍今年69岁了,看着家乡这些年来的改变,心里满是欢喜。
解决思想问题要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打牢物质基础为村民思想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西和村打造万花风情小镇,吸引了不少花卉企业的入驻,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以正欣园艺场为例,该园艺场里70多名员工中有超过40名是当地村民。“这些村民年龄多在50岁—60岁之间,对于他们而言,能在家门口工作,并且每个月收入最高能达到四五千元,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收入了。”城郊街西和村第一书记刘辉鹏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以产业为支撑。村民看到支部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康,也就从心底认可了。很多村民都会主动过来问有没有合适的工作,希望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当中来。”他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场文艺汇演、一次讲座、一次会议也可以是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平台。
依托区融媒体中心传播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化区组建一支由在职领导干部、退休老干部、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队伍,在网络上、电视里、祠堂前、榕树下、田间地头,综合运用普通话、白话、客家话,不拘形式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3500多场,引导群众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城郊街西和村老百姓“求财致富”不找神婆找支部,吕田镇莲麻村从昔日的广州最北“贫困村”华丽转身为“全国文明村”“网红小镇”,鳌头镇西塘村蝶变重生为“童话小镇”,温泉镇南平村从偏僻落后的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静修小镇等生动故事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精彩注脚。
凝聚奋斗力量
搭建乡村振兴“大舞台”
村风变了,村民奋斗的精神更足了。
每年10月、11月是鳌头镇西塘村最繁忙的时候,丰收的景象、稻田里形象逼真的稻草作品、形式多样的稻草艺术节等吸引不少游客来此“打卡”。
业态创新,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西塘童话小镇连续举办四届“广州西塘稻草节”,累计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每年举办稻草节让村集体有12万元的保底收入,而且通过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进一步打响了西塘的知名度。”西塘村有关负责人说。
原本只是乡村的娱乐现在被打造成为珠三角的文旅名片,乡土文化、城市文化融合,共同铸就了乡村的精神家园,更充分激发调动起农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人人都是奋斗者。据统计,在今年稻草节上,有超过400名村民参与其中,占全村人数的1/3。
“大家都很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建设当中来,比如稻草人的造型怎么设计、游客的车辆如何停放、村里的垃圾桶怎么放等,都是很细微但是却很实际的问题。”鳌头镇西塘村第一书记蓝丽婷欣喜地说:“这和过去大家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村民的思想的确有了质的改变。”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最重要在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在西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贴着一张活动安排表,上面写的是每月的活动主题,囊括志愿服务、好家风建设、乡风礼仪讲座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让村民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变思想。”她说。
党员干部带头,村民们建设乡村的干劲更足了,陆续回村的几十名村民都报名要发展农家乐、民宿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区、镇、村已经制定出了相关的扶持、鼓励政策,只要投入达到要求,并通过指标评比的还可获得扶持。”西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海涛告诉记者。
老党员邓巧花原本只是在家带孙子,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势头让她“坐不住”,主动策划起各种活动。西塘村通过组织本村100多名富余劳动力,成立了“城乡清洁服务队”“工程建设服务队”“园林绿化服务队”“绿色娘子军”等4支队伍,让村民们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相关的乡村服务。
党员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破败”走向“生态宜居”,乡风从“陋俗盛行”逐步变为“新风蔚然”,“跳出农门”的人才又“跳回农门”……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辅相成,从化群众在文明实践活动中获取精神滋养、凝聚奋斗力量,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大提升。
“下一步将在机构融合建设、业务融合开展、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提高群众线上线下参与度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富有从化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为从化建设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丰厚道德滋养。”从化区有关负责人说。(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宾红霞 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