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籍雕刻艺术大师王增丰以钟南山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漫塑作品《信心》《坚持》。受访者供图
“你的模样,你的光芒,挺起中华民族坚硬的脊梁。无法阻挡,我们中国的力量,明天依旧充满灿烂的阳光……”这是由梅州发起创作、全球58位歌手倾情献唱的《民族脊梁》,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华人歌手共同心声的音乐。
文艺相伴,号角声声。
疫情之下,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作为文化之乡,梅州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曲、舞蹈、曲艺等形式,用心用情用功创作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用号角振奋精神的,还有来自梅州电视台、梅州日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梅州记者站等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以“书生亦是战士”的豪情,第一时间冲上没有硝烟的战场,用他们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真实且生动地讲述梅州抗疫故事,向人们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心。
文艺的火光,凝聚前行力量。梅州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独特作用,在梅州大地吹响了文艺战“疫”集结号,传播爱与希望,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强信心
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
“好,我现在就回家拿口罩,做一回义务志愿者。”
“这就对了,大家都能自觉,不添乱,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这段对话出自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小品《规劝》。疫情发生后,大埔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一时间发动文艺志愿者,精心创作《战胜疫情迎曙光》等150多件文艺作品,以客家山歌、五句板说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大型led显示屏、流动宣传车和固定广播点等阵地广泛宣传,累计播放量超15万次。
借助文化的力量,实现疫情防控知识深入人心。
丰顺县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单位,依托全县282个村(社区)的文明实践员 综治网格员 百姓通讯员“三员”体系,覆盖县、镇、村三级,通过村村通广播、悬挂宣传标语、张贴防控画报等形式,把党和政府开展防控工作的权威信息及时传送到“最后一公里”,构建全民参与的“大防控”工作格局。此外,还开展“六送六促”志愿服务,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精神食粮,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文明实践力量。
关键时刻有作为,梅州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发挥好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争当抗疫“宣传员”,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化身宣传阵地。“同学们,我们要经受考验,在火线中学习成长!宅家学习,不忘立下报国之志!”这封信,来自平远中学校长刘洪所写,“学习强国”刊载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全县其余36间“文明校园”也纷纷发出《校长来信》,宣传防疫知识,讲述抗疫故事,激励学子爱国奋进、自强不息。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抗击疫情的决策部署、政策措施、信息发布。在非常时期,积极推广“学习强国”“在家”系列专题,引导干部群众居家不赋闲,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抗击疫情。
争当抗疫“文艺兵”。文艺志愿者们充分发挥文化能人作用,组建起“文艺轻骑兵”“文艺小分队”,以创作表达心声,用作品温暖人心,热情高涨地投身文艺创作,记录下抗击疫情的感人瞬间和一线人员勇于担当、奋不顾身的抗疫精神,为战胜疫情贡献着文艺力量,在全社会凝聚起众志成城战胜疫情的强大正能量。
暖人心
音乐人以歌声来表达心声
一辆救护车缓缓驶过,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抗击疫情冲锋陷阵,梅州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医护人员集体签下抗疫请战书……眼前的画面令人动容,这便是出自《民族脊梁》的mv。
《民族脊梁》的创作过程仅用了10天时间。梅州邀请全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歌手,以及来自五大洲的华人歌手共58人倾情献唱。“疫情,牵动了14亿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心,医护人员、公安民警、消防战士、党员干部纷纷冲锋一线,我觉得他们是可敬的‘逆行者’,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民族脊梁》发起人、梅州音乐人陈善宝说。
据悉,该歌得到了来自海内外华人歌手的大力支持,“留在农村老家过年的云南籍歌手高洪章,得知我们要创作音乐鼓励一线工作者,还驱车往返4个多小时到大理市区帮我们录音。”陈善宝说。
文艺就是号角,歌声充满了力量。
一场创作的接力有条不紊在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完成,歌曲《逆行的光》的词作者陈辉剑接到任务后通宵未眠,天亮前完成作词。作曲者谢鹏接到歌词后,仅两个小时就写出曲谱,一天之内完成配器编曲,并邀请北京的交响乐队录制伴奏。随后剧团的歌唱演员们纷纷请缨,最终选定了10位歌唱演员录音。
“为避免聚集,我们采取了单独录音的方式,10位歌唱演员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到晚上11点才全部录制完。最后接棒的是mv制作高辉源,经过四天的奋战,mv终于制作完成。”国家一级演员杨苑玲说,他们想用最朴实真挚的歌声来抒发情感。
“听到歌曲,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全力阻击疫情,充分体现了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担当。”梅州支援湖北荆州疫情防控医疗队先遣队队长郭俊华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非遗传承人还将客家特色融入音乐中。
歌声乃心声。广东汉剧与湖北汉剧同宗同源,作为湖北汉剧的兄弟剧团,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发挥剧种优势打造汉歌。“因为湖北是汉剧的发源地,去年武汉和梅州还共同发起汉剧申报‘世遗’,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老大哥’加油鼓劲。”《万众一心壮志酬》作词者、国家一级编剧徐青说。
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听山歌”微信小程序在全省率先开辟“山歌抗疫情”专栏,第一时间把弘扬正能量、独具客家特色的文艺佳作献给市民收听。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征集客家童谣、山歌、五句板等作品近百件,日均点击量3000多人次。
聚民心
数千件文艺作品传递大爱
走进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蒋向华的工作室,只见他正在以丰顺石为原材料,以钟南山、李兰娟和广大医务工作人员为主题创作石雕作品。此前,他已陆续完成了《战“疫”》《国士》等根雕、木雕作品。
年过七旬的梅州籍雕刻艺术大师王增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原型,先后创作了漫塑作品《信心》《坚持》。“创作的动机很简单,国家就是我们的大家庭,遇到疫情,我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本职工作。信心来自力量,希望来自团结,也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行动起来,用各自的艺术特长为抗疫贡献力量。”王增丰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力量最能浸润人心。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工作者就用一篇篇、一幅幅文艺作品凝聚力量、传递真情。
早在1月31日,梅州市文联就发出《风雨同舟 共抗疫情》倡议书,号召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结合文艺工作实际,为防控抗击疫情作出贡献。随后,该市各级文联、市文艺家协会、文艺社团、新文艺组织群体纷纷行动起来,文艺作品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创作了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民间文艺、摄影等各类文艺作品近4000(幅),梅州青少年的作品也达到了近4000件(幅)。梅州作家以笔为枪,用文学作品表达出勠力同心、并肩作战、抗击病毒的使命与决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020年春节,注定是难忘的,难忘那一滴滴痛失亲人的悲恸的泪水,难忘那一双双奋战在医疗一线的疲惫的眼睛,难忘那主动请缨奔赴疫区的豪迈气概,难忘那众志成城驱逐病魔的团结力量……”梅州作家罗琼拿起手中的笔,将满腔情感浓缩成诗歌《2020,难忘的春节》。
在平远,作家协会的诗人们创作了《赞白衣天使》《致钟南山院士》等诗作,用一行行文字抒发疫情必将被战胜的豪情。“通过专题诗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山城诗歌爱好者与全国人民同心、众志成城为赢得这次战疫的胜利而鼓与呼,振奋士气。”作家李程表示。
诗作言志,共抗疫情。据了解,在市作协的带动下,各县(市、区)作协、梅州次生林诗群、蔓草诗社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组织演唱并制作成音频和视频,利用电视、大喇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循环播放。(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汪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