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步滩涂地的装泥鱼比赛,艺高人胆大的飘色游行,粤韵飞扬的曲艺大赛……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文化事业“遍地开花”,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挖掘,这背后离不开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的默默耕耘。周永燊因热爱而深耕,数十年的基层文化工作,从一名宣传员变成“大专家”,更获评2023年第一季度敬业奉献类的“广东好人”。
深挖传统文化 擦亮当地民俗品牌
在珠海市斗门区乾务市民艺术中心的民俗文化展览馆,竹鱼篓、铁渔叉、麦穗仓、木水车、收音机、缝纫机等不同历史时期的200多件传统生产、生活器具,诉说着珠海斗门民间风俗变迁。
“这个尼龙做的渔网是用来下海捕鱼的,这个竹编的小鱼笼用来在滩涂上装泥鱼。”周永燊说,这两个工具搭配起来,就成了乾务镇极富地方特色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装泥鱼”,包括织鱼笼、装泥鱼等内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聊起乾务镇的传统文化,周永燊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很难想象到眼前竟是一位理科生。“我是国家最早的一批师范毕业生,擅长物理数学,刚毕业的时候当老师也是教理科为主。”就这样一位拥有着理科思维,电工、焊工样样精通的人,机缘巧合下在2008年上任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因“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周永燊开始在新的领域“发光”。
乾务镇位于偏远的珠海西北部,周永燊接手之际,文化站人才、资金、技术都很匮乏。“乾务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但都不被世人所知,我来到文化站后,首要任务就是将这些瑰宝挖掘出来。”周永燊表示,“条件艰苦,但好在我是乾务本地人,所以挖掘起来会更顺利一些。”
此后数年,在周永燊的推动下,乾务镇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装泥鱼”习俗、省级非遗项目“乾务飘色”、市级非遗项目“锣鼓柜”“佛家拳”“金巢琵琶鸭”等。2009年,这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镇,成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乾务镇文化站成功创建省特级文化站,省“百佳文化站”;2012年乾务镇又再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
传统与创新共融 让民俗获新生
身为文化站长,周永燊自学了不少专业知识,他长期扎根基层,从事了大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工作。周永燊介绍,如今耳熟能详的乾务飘色,起初并未找到文字记载起源,给飘色申报非遗项目带来了困难。为了找到相关资料,他在网上搜寻了大量信息,终于在江西省的彭泽县志中找到了线索,经过多番询问之后,了解到乾务飘色起源于明朝天启年间,在梁国栋(珠海乾务镇人)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由江西传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这一记载推进了乾务飘色申报非遗项目。
“我希望家乡的好东西都能传出去。”据悉,最早的乾务飘色只有两芯且形式较为陈旧,影响力受到限制。为了让历史悠久的民俗重获新生,周永燊尝试改变了飘色的表演模式,并成功创作了八芯乾务飘色《天仙配》和十芯飘色《西游记》,突破了该镇飘色制作的局限,让这一省级非遗项目重亮光彩。如今,乾务飘色越来越为人熟知,队伍还多次应邀参加省里甚至涉外文化交流活动,成功将本地民间艺术推向全国乃至海外。
在民俗文化“活”起来之际,周永燊又将目光放到当地的饮食文化,将“食在乾务”文化美食节打造成当地一张文化名片。“不久前又有媒体来拍摄我们的乾务美食,这次是去日本寻找乾务厨师的故事,我是这个节目的知识顾问。”经过多年的深耕,想要了解乾务传统文化和特色美食的人都会找到周永燊这位“大专家”,他也会热情地介绍乾务当地特色,为家乡代言。
跳转链接: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