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原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吴诗渰和陆丰钱鼓舞演员们一起练习群舞《春嬉》,作为该舞蹈的表演者之一,她不时和大家交流,细心认真讲解其中的步法和动作精髓。
由陆丰市舞蹈协会和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合作研发、创作排练的舞蹈《春嬉》取材于陆丰钱鼓舞,通过对传统钱鼓舞的动作元素和技术技巧进行创新编排,描绘出一幅少女们在春天嬉戏玩耍的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舞蹈《春嬉》曾在第八届岭南舞蹈大赛中荣获表演金奖、编导银奖、作品银奖以及最佳原创音乐奖,并列入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优秀名单,今年3月在央视综合频道“龙腾虎跃中国年味”精彩亮相。
从地域舞台到国家级赛事,从省际竞技到央视展现风采,钱鼓舞火爆出圈的背后离不开“校地合作”的双向奔赴,这是陆丰非遗文化传承用好外力的生动实践,接下来将进一步挖掘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索非遗传承的新路径,讲好陆丰非遗故事。
双向奔赴 高校采风架起文化桥梁
“去年4月,我们来陆丰进行创作采风,陆丰舞蹈协会主席带我们进一步了解钱鼓舞的原始文献,详细分析钱鼓舞的动作,如蹬跳相会、插花照镜等,我们学校老师将传统和创新的元素拆分融合,创作出一系列作品。”钱鼓舞表演者吴诗渰是广东艺术职业学院2018级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她表示,在演出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陆丰本土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
为了进一步挖掘陆丰钱鼓舞的文化内涵,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团队来到陆丰进行创作采风,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老艺人访谈、实践创作排练等形式,对陆丰钱鼓舞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用心鉴赏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
“陆丰钱鼓舞的‘根’长在这片土地上,要想把舞蹈练好,必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陆丰市舞蹈协会主席陈碧莹在非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她在本次舞蹈编排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艺术创作提供大力支持。
作为陆丰钱鼓舞的传承人,陈碧莹在艺术的道路上深耕沉淀,充分掌握了钱鼓舞的表演精髓,整编出传统《钱鼓舞》舞蹈成品。该作品既保留了原生态的钱鼓舞动作,又让人有耳目一新的观后感,并于2016年参加“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荣获铜奖。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由双人或多人结对表演,以舞蹈为主,伴唱(奏)作烘托,明朝时随着居民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560多年。
小钱鼓藏着大艺术。从执钱鼓到执竹板的道具使用,再到三钱指的手势,每个细节都大有讲究。比如执竹板,演员双手需要各虚握两片竹板,通过手腕的摇颤或手指的夹击,让竹板能够发出声响,手指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
钱鼓舞的主要道具为“八角钱鼓”,摇动道具时可发出清脆响铃声,主要舞蹈动作有转鼓、击鼓、抖鼓、抛鼓、接鼓等,舞蹈形态婉转灵动,需要表演者手眼、身法、步伐综合协调配合。
钱鼓舞音乐与福建的南音相似,曲调古朴幽雅。其乐曲多属羽调式,它的属音(即“角”音,古琴二三四谱是“六”音)唱时要往其上方音来回颤动,富有音韵之美。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团队与资深的钱鼓舞老艺人展开了一场富有启发性的交流与探讨。
“我一直对陆丰的钱鼓舞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不同的年龄段,如老年人、年轻人、小朋友跳的钱鼓舞都有相关作品搬上舞台。从陆丰市、汕尾市到广东省,都有作品参加比赛,而且还拿了奖。”钱鼓舞老艺人唐丽卿表示,钱鼓舞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还极具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希望能够借助高校的平台与资源让钱鼓舞走得更好更远。
另一位年过八旬的钱鼓舞老艺人洪木藩也与师生们进行热烈探讨。他从10岁开始就跟随东海镇新铺村老艺人洪木旺学习钱鼓舞,对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作为新铺村的传艺老师,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几十年来让这一民间舞蹈得以完好传承至今。
洪木藩把整套舞蹈动作进行归类,分为18蕊步伐动作组合舞(其中部分动作穿插重复),更加方便舞者学习记忆,同时还编排出集体舞、广场舞等,进一步展现钱鼓舞的表演艺术特色。
“每年10月开始,我们召集人员准备排练,分舞蹈动作和音乐唱曲两部分进行,让唱曲和舞步能够做到一句一步配合。”洪木藩表示,钱鼓舞对基本功的要求较为严格,舞者要抓住每一个表演细节,从唱曲的语气声调到舞步的快慢节奏变化,再到面部表情管理,都会影响整个表演的观感。
在这次充满智慧的交流中,双方不仅分享各自的艺术见解和实践经验,还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的艺术人才。
潜心创作 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
“陆丰钱鼓舞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正是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舞蹈《春嬉》中的一位编导老师方玉欣表示,整个创作团队对于陆丰钱鼓舞都带有无限的敬意和热爱,希望这个文化艺术瑰宝能够一直绽放光彩。
回顾《春嬉》的创作历程,这个作品最早是基于两年前在学校课堂中的陆丰钱鼓舞教材,起初编排为一整套教学组合,参加了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第三届“芳华杯”全国艺术职业教育舞蹈展演,然后再进一步以精品课的形式参加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舞蹈展演,并获得优秀精品课奖(最高奖)。
通过对教材的不断完善,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在2023年9月萌生出作品创作的想法,在创作过程中也深入陆丰采风、了解钱鼓舞的文化内涵,得到陆丰钱鼓舞老师们的大力支持。
“我们前期在节目构思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从创作到展演排练,中间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方玉欣告诉记者,在创作过程中,学校团队保留了传统舞蹈中三钱指等经典造型体态,同时也创新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比如把重量相对较大的“八角鼓”替换成更为玲珑轻盈的“圆鼓”,在表演过程中也能更加灵动自如,“高抛接鼓”“花式滚鼓”等巧妙动作更是把陆丰钱鼓舞的独特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舞蹈在音乐、舞美、编排等各个方面都有创新,既保留了传统舞蹈的独特风姿,又有现代元素的创新融合,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高级感。
“舞蹈班的学生们接触钱鼓舞也有2年多时间,大家都为这个舞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成绩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满意。”方玉欣说。
3年时间,从65间琴房扩充至近600间琴房,从14个专业增至40个专业,从6个“系部”发展到12个学院,从3000余名师生扩容至8000多人,师资力量大幅提升……这是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发展的真实记录,本次“校地合作”的发展模式,也为陆丰钱鼓舞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进一步促进了陆丰非遗文化的传承。
接下来,广东艺术职业学院将不断挖掘整理和发扬岭南舞蹈文化,从教材建设到作品创作,从教师训练技能到舞台精彩演绎,不断探索人才培养实施路径,让优秀传统艺术在传承中发展,不断获得当代表达的新生命力。
借用外力的同时也要修好内功。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广东陆丰钱鼓舞》精品课程集中梳理保留了钱鼓舞中敲、拍、笃的击鼓方式和三钱指、勒马过身、蹬跳相会、画眉抖鼓等传统造型动作等,在教学过程中又逐渐发展出弹、滚、转、磨、缠绕鼓,步伐有挤压步、扭拧步等,同时加强了滚、抛、转鼓的技术难度。目前,陈碧莹正在计划引进这套精品课程,在陆丰市职业技术学校推广教学,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高校的资源和平台也为陆丰本地文化人才培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陆丰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共服务与艺术股副股长陈怀史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的联系,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人才培养。
在遵循艺术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古意中开出新意,不断发掘舞蹈艺术与时代的连接点、与观众的共鸣点,必将有更多的精品力作与青春热烈相拥,让传统艺术代代相传。
校地联动 掀起暑期非遗研学热潮
近日,超400名大学生志愿者暑期奔赴陆丰助力“百千万工程”,其中不少学生专注于非遗文化领域,致力于挖掘、保护和传承珍贵的非遗文化遗产。除了陆丰钱鼓舞外,他们还将非遗民俗调研目标锁定在正字戏、甲子英歌、皮影戏等众多非遗项目上。
“我们今年已经去过甲子三次了,对这里的非遗民俗文化非常感兴趣。”近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历史系副主任叶亢带领两支学生团队共36人赴陆丰市甲子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化传承非遗和民俗研究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双百行动”。
“甲子民俗研究”调研团队走访了北门古寺、西峰古寺、城隍庙等城内著名景点,还有相关宗族祠堂、文化广场等,并与群众交流,进一步了解甲子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调研甲子镇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团队在沿途还发现了丰富的碑刻、文献等资料,为探寻甲子原有社群关系、城区老建筑的历史文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调查资料。
另一支队伍“甲子英歌口述史”调研团队走进甲子镇英歌舞文化艺术服务中心,与国家级非遗甲子英歌舞的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并以甲子英歌舞文化艺术中心为基地进行调研,对甲子英歌舞的历史沿革、动作特点、音乐曲谱、道具造型以及社区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甲子英歌舞目前缺乏完整的文献资料记录,所以我们想要实地调研考察,通过‘口述史’的形式来记录这边的非遗故事。”叶亢表示,目前团队专注于甲子非遗文化和历史研究两个课题,未来将精心打磨相关文化研究报告,还可能出版相应书籍。
“有学生说甲子这边有很多美食,甲子英歌舞也可以现场教学,这种美食与文化体验可以紧密结合,设计出相应的非遗旅游路线。”叶亢对整个“三甲地区”的民俗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高校到陆丰进行文化调研的热潮持续升温。近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董理带领学生团队前往陆丰市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字戏专项调研活动,从历史溯源、研究保护、科学传承等方面,探索地方文化组织和高校科研机构在非遗文化上的保护传承合作。
在调研过程中,陆丰市文广旅体局及陆丰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精心组织安排了正字戏演员参与访谈、专题座谈会,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美英老师、黄壮营老师及多位资深演员进行交流。演员们分享了个人在表演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感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为调研团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与素材。
座谈结束后,调研团队成功采集了不同行当正字戏演员的唱腔与念白,为正字戏的传承与保护留下了宝贵的数字档案。录音过程中,调研团队与演员进一步交流正字戏的表演技巧,演员们高度肯定使用科技手段助力戏曲保护与传承这一工作思路。
“我们团队之前在研究昆曲和粤剧时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多模态戏曲研究经验,希望通过正字戏多模态研究,也能为其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董理表示,如果能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非遗的文化内涵,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推广和传承,让青年人成为传承者,那么文化将不再只是“古董”,而成为真正活跃在年轻人精神生活中的文化底蕴。
在他们眼中,“正字戏脸谱”是一个很好的文创切入点。正字戏的脸谱有中国戏曲脸谱的普遍特征,京剧脸谱能做的文创产品,在正字戏脸谱上也能应用设计,同时又有其独特性,可以作为宣传的重点。
董理认为,正字戏的剧目富有民间特色,如果说粤剧可以拍成电影,那么正字戏也可以试着拍成短片电影,比如昆曲的青春版《牡丹亭》,拿出一个剧目来打造精品,让市民群众美在其中;还有北京大学的“昆曲进校园”也做得非常好,昆曲的相关课程颇受欢迎。大剧种和小剧种的资源体量不同,可以借鉴一些好的做法,但不能照搬,可以结合区域特色来开发一些新的项目。
vr数字博物馆尽显科技感、文创九游会国际的产品展示区独具特色、皮影雕刻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的学生们也在暑期开启“陆丰皮影戏研学之旅”。2024年至今已有超10批高校师生走进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中心,深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地。
近年来,陆丰市不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普及宣传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并进行大力推介宣传,这个过程中也无形成为了众多高校的研学基地,同时高校的人才资源也会反向赋能县域文化发展,从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让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跳转链接: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