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秋《夹竹桃图》
夹竹桃的花娇艳如桃花,叶狭长如竹叶,因而得名,有人认为其名称混同了两种不同的意象,互相矛盾;有人认为它是集妖娆与素雅于一身,融柔情与劲节为一体,更有魅力。
夹竹桃:既似美人,又像君子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花草树木也是千姿百态。当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夹竹桃时,都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实在太奇妙。它的花朵,娇艳如桃花;它的叶子,狭长如竹叶;它的枝干,劲节如竹子。集妖娆与素雅于一身,融柔情与劲节为一体;既似美人,又像君子。两种完全不同特征竟同时出现在它身上,以至于人们给它命名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长得像“混血儿”的夹竹桃,原是外来物种,故先有洋名字(音译名),后有中文名。最早记载这种植物的是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续集》,并称之为“俱那卫”。该书云:“俱那卫,叶如竹,三茎一层,茎端分条如贞桐;花小,类木檞,出桂州。”南宋名臣范成大称它为“枸那花”,他在《桂海虞衡志》中说:“枸那花,叶瘦长,略似杨柳。夏开淡红花,一朵数十萼,至深秋犹有之。”南宋人曾师建则称它为“渠那异”。元人李衎的《竹谱》,还记载了两个相近的音译名:“夹竹桃自南方来,名拘那夷,又云拘拏儿。花红类桃,其叶略似竹而不劲,足供盆槛之玩。”另外,还有人称它为“俱那异”。
有学者认为,“夹竹桃”之名出自李衎的《竹谱》。实际上,涉及“夹竹桃”的诗词绘画在五代、北宋时已出现。据《宣和画谱》记载,黄居宝有《夹竹桃花图》《夹竹桃花鹦鹉图》。黄居寀有《夹竹桃花图》《夹竹海棠图》。此外,丘庆余、徐崇嗣、祈序等人也有《夹竹桃花图》,赵昌有《夹竹桃鸽图》。其中徐崇嗣为五代南唐的画坛领袖,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有咏其画作《夹竹桃花图》诗曰:“竹真似竹桃似桃,不待生春长在目。”诗词则有李觏的《弋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曹组的《夹竹桃花》等。
屈大均记录了夹竹桃的许多别名
同时,夹竹桃还有许多别名。《八闽通志》载:“俱那卫,三山人呼为半年红。”《云水录》云:“夹竹桃,一名桃花柳叶。”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则列举了夹竹桃的一连串别名。他在《广东新语》中说:“夹竹桃,一名桃柳,叶如柳,花如绛桃,故曰桃柳。枝干如菉竹而促节,故曰夹竹。本桃类,而其质得竹之三柳之七,柳多而竹少,故不得曰夹柳桃。”屈大均在这里解释了为什么要称它为“夹竹桃”,而不能称它为“夹柳桃”。“夹”的意思是夹杂,它是桃类植物,枝叶七分像柳,三分像竹,桃与柳的特征兼具,可并称,故可称之为“桃柳”,不可称之为“夹柳桃”。
接着,屈大均又说:“(夹竹桃)终岁有花,其落以花不以瓣,落至二三日,犹嫣红鲜好,得水汤漾,朵朵不分。开与众花同,而落与众花异,盖花之善落者也。故又曰地开桃,似落于地而始开然。”其他的花,凋谢时都是花瓣落地,而夹竹桃是整朵花落地,落地之后两三天还是嫣红鲜好,好像是落地才开花,故又有“地开桃”之名。这个名称,对夹竹桃“善落”这一点,形容得很贴切。
屈大均还介绍了夹竹桃的其他称呼:“有曰芙蓉桃,千叶深红,后桃花一月始开。一花而兼二,以为芙蓉则桃,以为桃则芙蓉,不可以专名之,故曰芙蓉桃。……琼州有李桃,一枝有红白,或一花有红白。然大约红多于白,其白则李也。言色者先白而后红,故曰李桃。”“芙蓉桃”、“李桃”这两个称呼,是依据夹竹桃花的形态和颜色得出的。其形态似桃又似芙蓉,故曰“芙蓉桃”;其花有红白二色,红似桃花,白似李花,称之为“李桃”,也未尝不可。
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渔,对“夹竹桃”这个名字很不满意,建议改名。他在《闲情偶寄》中说:“夹竹桃一种,花则可取,而命名不善。以竹乃有道之士,桃则佳丽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合而一之,殊觉矛盾。请易其名为生花竹,去一桃字,便觉相安。且松、竹、梅素称三友,松有花,梅有花,唯竹无花,可称缺典,得此补之,岂不天然凑合,亦女娲氏之五色石也。”李渔建议将夹竹桃易名为“生花竹”,理由有二:一是桃与竹象征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合而为一,使人觉得很矛盾;二是“岁寒三友”中松和梅都能开花,竹却不能,夹竹桃易名之后,便可列入竹类,从而弥补了竹不能开花的缺陷。
夹竹桃有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
虽然“地开桃”“生花竹”等名称都很有创意,但人们已习惯了“夹竹桃”这个称呼,故沿用至今。有关夹竹桃的民间传说,也主要围绕着这个名称展开。如传说有一美丽女子名叫桃,与一名叫竹的男生热恋,但桃的家人极力反对,将竹活活打死,桃伤心欲绝,殉情自杀,死后二人的灵魂仍不肯分开,天帝为之感动,便将他们化为一种既像桃又像竹的植物,使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
而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夹竹桃,也是结合了竹与桃的意象进行创作。如李觏《弋阳县学北堂见夹竹桃花有感而书》诗曰:“暖碧覆晴殷,依依近水栏。异类偶相合,劲节何能安。同时尽妖艳,无地容檀栾。移根既不可,洁心诚为难。外貌任春色,中心期岁寒。正声尚可听,谁是伶伦官。”诗人认为桃与竹是异类,妖艳的桃与有操守的竹相合在一起,外貌与内在气质十分矛盾,使竹十分为难。但竹又分身无术,唯有“外貌任春色,中心期岁寒”。这首诗,写出了夹竹桃在意象上的矛盾。
但更多的诗人和画家觉得桃与竹相结合并不矛盾,两种意象合而为一反而是美事。如北宋曹组有诗咏夹竹桃曰:“晓栏红翠净交阴,风触芳葩笑不任。既有柔情慕高节,即宜同抱岁寒心。”诗人建议柔情万种的桃花既然羡慕竹子的高节,就应该与竹子一样抱有不畏岁寒之心。宋人汤清伯有《夹竹桃》诗曰:“芳姿劲节本来同,绿荫红妆一样浓。我若化龙君作浪,信知何处不相逢。”诗人认为,桃的芳姿和竹的劲节,本质上是一样,桃的红妆和竹的绿荫,都是那么浓郁。如果竹化成龙,桃就化作浪,两者相得相知,如鱼得水,缘分若到,何处不相逢。
近代画家王震,号白龙山人,在自己的作品《夹竹桃》上题诗曰:“似桃亦非桃,似竹亦非竹。两情如石坚,同根傍幽谷。”诗书画合一,写出了夹竹桃高尚的情操。(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