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分,西河镇北塘村的格桑花热烈绽放,游客徜徉其中;百侯镇侯南村,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融入百姓生活;湖寮镇莒村村,“积分制 红黑榜”引领村民争先搞好环境卫生,扮靓小家、美丽大家……随着一个个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涌现,日前梅州大埔县获评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的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实现村美人和、长治久清,助力“百千万工程”?记者深入一线,探访乡村提“质”增“颜”的大埔路径。
“一处美”变“一片美” 245个行政村达干净整洁标准
如何打造一个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而村庄清洁行动正是整治提升人居环境的关键抓手。
对于村庄清洁行动的成效,北塘村村民杨佐汉有发言权,“现在村里到处干干净净,很多乡亲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住着舒心。”每天清晨,他都会沿着村里的休闲步道漫步,呼吸新鲜空气。
曾几何时,村子可不是这般模样。
“以前,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渠,水面漂浮绿色青苔,散发刺鼻恶臭,水渠旁更是杂草丛生。”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杨佐汉不禁皱起眉头。
对于广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老大难”问题。
大埔县地处山区,大多数村庄依山而建,居住比较分散,地形高低起伏大,邻户间高低错落,其生活污水治理更是困难重重。
为解决突出问题,补齐环境短板,提升农民生活品质,2023年,当地探索山区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管机制,分类整改1591个自然村农污设施。
据大埔县水质净化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分三类进行:一是将24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二是将31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三是将102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零散收集自然消纳。
其中,318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项目是梅州首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新资源化利用试点,采用epc治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 储能”微动力技术。
“处理后尾水可直接用于灌溉,节省建设投资成本,极大降低运营管理费,有效破解农村污水设施长效运转难题。”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模式推动村级整体运营成本节约80%以上,成功打造山区县农污治理从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的“大埔路径”。
“村里环境好了,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村民饶姨最大的感受是施肥浇菜更加方便了,“自家的菜地零散地分布在村前屋后,以前需要挑水灌溉,如今只需在菜地周边的灌溉池取水即可。”
北塘村是大埔县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改善农村面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埔县以治理村庄垃圾、厕所、污水、乱搭乱建等环境卫生问题为重点,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全面深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县245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创新探索,机制先行。当地建立县领导包镇联村机制,摸清清拆底数、细化清拆方案,发动干部群众集中开展“治乱”行动。重点对圩镇、村集违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店外店进行专项整治,大力拆除废旧遮阳篷、违规商业广告等。去年以来,清拆各类设施82.65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将每季度首月第一个周六设为“村庄清洁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服务队作用,带领群众从面上清洁向庭院、“四旁”“五边”延伸。去年以来,清理水体3098处、沟渠298公里、杂草杂物和积存垃圾2.6万吨,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此外,当地以“长期治理 专项行动”方式,推动解决困扰农村的“三线”“六乱”问题。创新“共建、共管、共享”农村“三线”整治新模式,整改完成典型镇村示范线路84公里。深入开展农村改厕“提质年”行动,定人、定责强化乡村卫生厕所日常管护。
道路硬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曾经脏乱差的村子纷纷实现美丽蝶变,人居环境整治逐步让大埔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
“一种美”变“多样美” 完成1385栋农房风貌提升
漫步在百侯镇侯南村宁静的巷陌,举目皆是古朴建筑。斑驳的门墙、典雅的牌坊,无声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侯名镇旅游区的核心区,侯南村拥有肇庆堂、海源楼、企南轩等90多座明清以来的古民居建筑。
立足“古色”,侯南村以发展壮大文旅产业为抓手,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等优势禀赋,盘活文旅资源。
建设文旅村,首先要提升乡村颜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走在前头。
“在农房风貌管控方面,我们重点对美丽示范路段省道s221线沿线等重点区域存量农房的风貌进行提升。”据百侯镇镇长陈传祺介绍,风貌提升的关键在于最大程度地保留客家元素,分片区组团推进,提升侯南村的人居环境。
具体而言,当地依据侯南村文化类型、地理区位和发展状况的不同分类施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古色”。传承保护客家乡村风貌和优秀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识别性,防止“千村一面”。
突出特色提风貌,这是大埔县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的突破口。当地统筹典型镇村、示范路段建设和重点区域攻坚,把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元素,以点带面、全域推进宜居和美乡村建设。
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大埔响亮的名片。在三河镇、枫朗镇乡村风貌中,融入三河坝战役、南方工委、闽粤赣边纵等红色元素。
“我们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景区为中心点,着力将散落在各村的人文景观、革命遗址、产业资源、旅游节点串珠成链。把红色基因传承与镇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大‘红色体量’,实现旅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者共赢。”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说。
西河镇则融入南宋古村落和艺术元素,打造“乡村艺术部落”。
随着北塘美术馆、艺术众创空间、柚仓美术展览馆、翰林书画草堂、特色民宿等的开发建设,北塘艺术部落项目渐见成效。而后北塘艺术部落写生基地成立,既催生了写生经济,更是激活了北塘文旅的一池春水。
“去年,有近万名学生前来北塘艺术部落写生基地写生,北塘景区接待游客也有10万名左右。”北塘艺术部落写生基地运营总监廖爱红介绍。
近年来,大埔坚持“总体一致、适度更新、修旧如旧、群众参与”的原则,完成1385栋农房风貌提升,引导群众微改造农房3652栋。
当地强化新增农房风貌管控,制定农房乡村风貌建筑指引和图集,建立“带图审批、按图验收”机制。把风貌管控写入村规民约,1507栋新建农房实现严格管控,推动农村盖新房见新村有新貌。
不仅如此,当地坚持“常绿为主、错落有致、乔灌结合”,深化运用绿美“一张图”,向“四旁”“五边”倾斜绿化资源,并广泛开展“认种认养认捐”“我为家乡种棵树”“企业冠名林”等系列活动。
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发动党员群众12.6万人次参加绿化义务活动,募集社会资金2034万元,新增植绿22.8万株。
“一时美”变“一直美” 募集乡村建设资金超1.6亿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在人人参与,贵在长期保持。
如何从“一时美”迈向“一直美”?大埔聚焦“做什么、怎么做、靠谁做”,健全村庄清洁经费保障、人员管理、共建共治共享三大机制。
去年12月,大埔县与广州海珠区联合打造的“反向飞地”——大埔(海珠)科创中心挂牌落户海珠区;大埔客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客风文旅”)与基地骨干企业合资成立了全省首家县域“反向飞地”公司——广东粤珠万川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粤珠万川”)。
据客风文旅负责人刘南海介绍,对外,粤珠万川通过“卖出去”将大埔优质农特产品推向广州、大湾区乃至全国,打通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增加销量。
对内,创新联农带农联结机制,推动大埔蜜柚产业升级、文旅产业资源整合和市场开发取得实效。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发展产业强动力、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大埔建立村庄清洁长效机制的第一环。当地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发展蜜柚、茶叶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丝苗米、油茶、烤烟多样产业。在梅州率先全域推开农村“三资”提级监督,通过清产核资和经营性合同专项整治,清出村组两级闲置低效资源,预计全域清产核资后的新增集体资产1.1亿元,各类土地资源48.8万亩。
在完善机制抓落实方面,大埔按照“修好路、多种树,强清拆、管风貌”思路,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 n”政策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季度开展人居环境考核、年度实施综合考评,按得分高低对各镇实行阶梯奖补,对排名落后的镇(场)进行约谈,激发乡镇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人都出力,乡村更美丽。在洲瑞镇南村村,“小积分”发挥了大作用。
“一袋卷纸100积分、一瓶洗洁精120积分……”村民蔡建辉用手中积分兑换需要的生活用品,“每天除了清扫房前屋后,我还会清扫一些公共区域,既能为村子出力,还能攒下积分换商品,别提多得劲。”
为了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南村村创新“积分超市 人居环境整治”方式,激发群众参加村庄清洁行动的积极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小积分’带来了乡村治理大提升。环境变干净整洁了,邻里之间更加和谐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更高涨了。”洲瑞镇团委副书记郑旭说。
在湖寮镇莒村村,“积分制 红黑榜”让村民看到了提升人居环境的价值,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自治的热情。
据村干部陈浩泉介绍,“积分制”以户为单位进行运作,以微信小程序形式体现,每户起始拥有50分基础分。做清洁环境等好事会获得加分,有不文明行为则会相应扣分,“现在村民互相竞争,都在想办法为村子多做好事。”
在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中,大埔县坚持村民主体地位,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同时,坚持建管用并重,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
当地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大力开展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主题宣传宣讲。结合“村庄清洁日”“爱国卫生月”等节点,以及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组织环境卫生整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外出乡贤众多、热心家乡建设的优势,领导干部定期走访拜会外出乡贤,召开“连心联谊会”通报家乡建设情况、宣传宣讲“百千万工程”,动员鼓励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去年以来,大埔募集乡村建设资金超过1.6亿元,构建起村庄清洁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数说
○全县245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标准
去年以来,清拆各类设施82.65万平方米,清理水体3098处、沟渠298公里、杂草杂物和积存垃圾2.6万吨,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分类整改1591个自然村农污设施,在梅州首创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推动村级整体运营成本节约80%以上
○坚持“总体一致、适度更新、修旧如旧、群众参与”原则,完成1385栋农房风貌提升,引导群众微改造农房3652栋
把风貌管控写入村规民约,1507栋新建农房实现严格管控,推动农村盖新房见新村有新貌
○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发动党员群众12.6万人次参加绿化义务活动,募集社会资金2034万元,新增植绿22.8万株
募集乡村建设资金超过1.6亿元,构建起村庄清洁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在梅州率先全域推开农村“三资”提级监督。通过清产核资和经营性合同专项整治,清出村组两级闲置低效资源,预计全域清产核资后的新增集体资产1.1亿元,各类土地资源48.8万亩
跳转链接:
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