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联盟广东站-九游会国际

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高州召开
时间: 2024-08-09      来源: 南方日报

  在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之际,广东正掀起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热潮,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五大行动”是指村庄清洁行动、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

  8月9日,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高州召开。一直以来,高州以“五大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一线,涌现了一批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元坝村,南塘镇彭村村等“模范生”。

  我们走进这些示范村,看高州如何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看村庄清洁行动   村民唱主角长长久久美

  在实施乡村清洁行动中,想要达到“一处美一时美”不难,但如何保持“处处美时时美”,这是全省各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大行动”的必答题,考验的是深入肌理的“真功夫”。

  宽敞整洁的黑底化彩虹村道串联起白墙黛瓦的岭南风格民房,错落有致;远眺,巍峨浮山岭在前,碧玉般的根子河绕村而过;近看,风雨廊桥、亭台楼阁相对相望。元坝村是一条镶嵌在连片荔枝林里的村子,村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生机勃勃,乡愁满满。

  元坝村是省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也是粤西地区首条统一农房风貌的乡村,是省首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的冠军村。

  清理“乱搭乱建”,群众自愿献地打造了停车场;建造12座文化公厕,厕所成网红“打卡点”;废弃猪舍、闲置地被精心打造成瓜果飘香的小菜园、小花园;村庄变景点,农家小楼变乡村民宿……元坝村的蝶变故事归根结底一句话“让村民唱主角才能实现长长久久美”。

  为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元坝村从强化外部监督和激发内生动力两大方面着手,一个个小妙招撬动了乡村大文明。

  周密的监管机制,让村民不敢“乱”。

  元坝村制定门前三包制度,每户户主签署责任书;开展“初一、十五全民清洁日”活动,集中美化家园;每村小组配备1名专门的保洁员,负责垃圾日清和日常保洁监督;畅通村民互相监督渠道,鼓励邻里之间相互纠错;实行网格化管理,镇村干部、保洁员“包片”管理等。一旦发现谁家没做好,从网格员到户主都要上黑榜。通报批评在农村是最为丢脸的事,谁家都不想为此挨了罚。

  有温度的自我约束,让村民“不想乱”。

  在元坝村,除了“十佳美丽庭院”“十佳四小园”这样的家庭式评比,还有“十佳叠柴能手”等个人赛,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同时,元坝村还把“五大行动”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修订了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以软监督提升村民自我约束力。

  为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元坝村还充分收集群众意愿,推出“两张清单”。分别是整治黑点的“负面清单”和希望建设的“愿望清单”。促使村民齐心协力,打造自己理想中的家园,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

  美丽乡村带来了美丽经济。如今的元坝村民,白天种荔枝、酿蜂蜜、做电商、搞加工,成为新农人;晚上化身乡村摊主,人均年收入达6.1万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多,日子红红火火。

  看农房风貌品质提升   规范新房子引导老宅子

  “五大行动”明确要求,要结合乡村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等特色,加强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塑造农房特色风貌,推广建设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农房。这道题答好了,就是抢分题。

  村民的房子建得怎么样,很大程度决定了乡村美不美。

  看元坝村,绿水青山怀抱中,一户户白墙黛瓦统一风格、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构成了游客对这个岭南派乡村的深刻印象。

  几年前,元坝村可不是如今的模样。

  元坝村历代种植荔枝,村中数千亩荔枝林让村民早早奔康致富,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盖起了小洋房,又称荔枝楼。白墙红瓦、蓝墙黄瓦、飞檐斜壁……家家户户各领风骚、互相攀比,这也让村庄整体面貌没有统一风格,显得“千奇百怪”。

  农房应该怎么建,才能实现“家有新房,村有新貌”?高州通过实施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让乡村美出特色、美出乡愁。

  以元坝村为例,既要管住增量,规范新建房,也要优化存量,引导老荔枝楼焕新。

  对于新建房,茂名有一套切实管用的工作方法——“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简称“二十四字”方针,实现了农村建房全流程有效监管。

  在高州农村,这是人人熟知的“建房口诀”。

  先规划、后建设。县里统一编撰了农房设计图集,不同风格共计上千款设计样式供镇村选择,光元坝村白墙黛瓦风格的就有数十款。

  建房必挂牌,挂牌必打卡。“蓝牌子”公示建房信息,镇村两级责任人定期巡逻、打卡。

  “管农房、限三层、百五方、岭南风”,元坝村为了让“口诀”变“自觉”,还把市里头的建房政策纳入村规民约,通俗易懂又好记。

  管好新房子的同时,元坝村还引导村民升级改造老荔枝楼,形成统一风格。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变了景区。游客多了,村民也乐意改造自家老宅子,餐馆、民宿、农家乐等新业态日趋成熟。

  规范新房子引导老宅子,元坝村分了三步走。一是打造示范点,以点带面、串点成线;二是以奖代补,带动村民积极性;三是纳入村规民约,让村民自觉遵守。同时银行提供“风貌贷”,推出贷款利息优惠政策,缓解村民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资金问题。

  白墙黛瓦岭南乡村新风貌的效果图,一步步变成了如今的实景画。

  居住环境品质提升了,乡村治理更有效,元坝村也添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两个国字号荣誉。

  看乡村文化空间营造   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服务圈

  富了口袋富脑袋。营造有特色、有品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空间,是“五大行动”中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的具体要求。

  柏桥村的亿元富民产业荔枝、柏桥人的奋斗故事,通过一个个乡村文化空间和乡村文化活动,既向外展示荔乡奋斗足迹,又成为村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着新一代荔乡人接续奋斗。

  以合作社为中心,柏桥村通过改建、合建、置换、租用、嵌入等灵活方式,将周边的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博览馆、中国荔枝产业大会永久会址、根子贡园、荔枝邮局、百荔园诗词长廊等各类乡村文化空间场所设施盘活利用起来,打造成为柏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延伸服务阵地,与柏桥讲堂、柏桥实践馆、柏桥“新华悦读”空间等阵地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优化,共同构成周边群众“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

  走进柏桥广场,正中央是百姓舞台,高州木偶戏艺人正在认真彩排,为晚上的登台演出做好充足准备。入夜,广场热闹起来,舞台上霓虹闪烁,舞台下乡村夜市热闹开锣,吃喝玩乐样样都有。

  柏桥广场右侧是柏桥实践馆,浓缩了柏桥共同富裕的经验探索,吸引了全国各地5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前来观摩学习,广泛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力量。

  柏桥广场后侧是柏桥讲堂。作为按照有阵地、有制度、有标识、有师资、有课程“五有”标准建设的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思政讲堂,现在柏桥讲堂已经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传播知识的课堂、宣传茂名的窗口。

  柏桥广场左侧是“新华悦读”空间,这个农家书屋除了线下9000余册、线上2.6万册图书资源外,还依托中山大学、省新华集团的支持,不定期邀请名家、名人举办艺术沙龙活动,阅读空间变艺术空间。

  这是高州为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打造的“新华书店 线上线下共享阅读 文创”新型多元文化阅读空间,也是高州首个新型乡村阅读空间。舒适环境、智能服务、多元活动是其最大亮点,是柏桥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充电学习的好去处。

  小小柏桥村拥有诸多文化活动空间,一年四季文明实践活动层出不穷,村民富了口袋富脑袋。今年以来,柏桥接待游客人次超过100万。村集体的收入多了,群众的腰包更鼓了。

  看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   讲好荔枝产业“古与新”故事

  随着“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越来越多的乡村资源被挖掘,越来越多的镇村发力文旅赛道。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重要举措。

  “五大行动”明确要求,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推进乡村旅游景区等建设提升,打造一批独具岭南风格的文旅融合特色村镇,拓展乡村文旅新业态,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在柏桥村连片的荔枝林里,潜藏着苍劲的千年古荔,也映衬着3个国字号荔枝平台。古与新在这里交相辉映,“土特产”成就荔乡人的美好生活。讲好荔枝的“古与新”故事,是柏桥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出圈之道。

  古是往回看,挖掘荔枝产业的历史足迹。

  走进有着“活的荔枝博物馆”之称的柏桥村古荔枝树种植园,其成园于隋唐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园中有38棵树龄超500年、9棵树龄超千年的荔枝树,如今仍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

  古树就是村子的灵魂,也是荔枝产业的最大财富。为了保护好这些古树,当地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为每棵树建立了“身份证”,落实了管护责任人。为打好古树文化牌,当地每年都会举办荔枝文化节。近几年还积极走出去,到北京、西安、武汉等地开展荔枝产销对接活动。以荔枝为媒,让大家在品尝美味荔枝的同时,还能感受荔枝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做到“品荔枝文化、啖文化荔枝”。

  如今,古荔枝树种植园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年有150万人次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感受千年荔乡魅力。

  新是向前走,描绘荔枝之乡的未来新图景。

  柏桥村内,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3个国字号平台相连,荔枝保鲜、荔枝品种选育、荔枝加工等前沿技术、新兴产品和崭新业态都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

  为了最大程度激发产业集群效应,今年高州用一个圆把根子、分界、泗水3个荔枝产业核心镇圈到了一起,举全市之力高标准打造以荔枝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柏桥荔博园。

  通过柏桥荔博园的建设,整合、优化、扩容、提质,充分释放资源优势,串联起荔枝生产路、生活路、旅游路“三条路”,探索推进农、文、交、旅、商融合发展的高州模式。

  “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眼下城乡双向奔赴正当其时。“杏花研学”“滩底古荔园”“婚姻登记 文旅”……今夏围绕柏桥荔博园,高州打造了一个个乡村文旅新ip,文旅融合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

  看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   最宝贵的财富是“四种精神”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大行动”针对的,是目前群众身边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的今天,从“面子”到“里子”的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乡风民俗。

  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要求,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简办席,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鉴江是高州的母亲河,沿着鉴江印象西线,一路绿意婆娑,很快便到了有着高州后花园之称的南塘镇彭村村。村道两旁粗壮的大王椰树投下片片树阴,百亩湿地公园里荷韵浓浓、游人如鲫,森林公园鸟语花香,游客漫步其中休闲惬意,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

  彭村村最宝贵的财富并非美景,而是“四种精神”。

  ——贪一罚万的廉洁精神。村支书带着干部向村民郑重承诺,若谁贪污集体一元钱,村民就可罚他一万元。

  ——给一做二的干事精神。群众为村集体捐助一元钱,村集体就想办法办成二元钱的成效。

  ——良心秤的诚信精神。湖边一把无人收费、自觉投币的土特产“良心秤”,秤出村民和游客的良心和诚信。

  ——人人做义工的奉献精神。在彭村村,村民往往先完成村里事、再忙自家事,人人为集体献力量。

  彭村村是如何涵养文明新风的?

  2008年,老书记吴国杨上任。为了摘掉“软弱涣散”这顶帽子,也为了村中发展,他率先站出来向村民承诺“贪一罚万”。随后,他带着干部扩路植树,修缮基础设施,事事以身作则。

  在修建好心湖时,党员干部带头和20多名村民一起跳进淤泥中打桩,一手一脚把湖上的九曲桥建造起来。这一幕村民记忆犹新。

  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党员干部带头挥洒汗水的一幕幕,点点滴滴汇聚起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彭村村形成了“村委有号召,村民即响应”的局面。

  彭村村的红白事操办实行“三个统一”:统一婚事新办、统一丧事简办、统一提倡绿色拜祭。彭村村已连续10年开展“有喜事来种树”活动,以“添绿贺喜”代替大操大办,培育了喜事简办的新风尚。

  彭村村还通过成立村中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好党员、好干部、好媳妇、好家婆、三八好能手,在大会上佩戴大红花进行表彰;设置“好人好事榜”“彭村义工奉献榜”等,选树一批村中好人好事、模范代表、家庭典型。17年来,为这些优秀村民发放奖金近30万元,彭村村也荣获了8个“国字号”荣誉。

  涵养文明乡风,彭村村从党员干部作风抓起,树好干部威信,有事党员先上,持之以恒、点滴积累,才能成就今日全国文明村美誉。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