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联盟广东站-九游会国际

东莞超6600人次志愿者和社工支援抗疫一线
时间: 2021-06-22      来源: 广东文明网

  抗疫一线昼夜不停。在白衣天使旁边有一群身披马甲的“无声英雄”,出现在每一个抗疫现场。

  6月18日,市内莞城、东城、南城等5个镇街启动大规模核酸检测;21日,全市对常住人口、来莞人员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连日来,志愿者和社工勇挑重担、迅速集结,奔赴现场协助核酸检测工作。

  据统计,6月18日12时至21日12时,全市发布防疫志愿服务活动招募809场,参与志愿者达6600余人次,服务时长近3.9万小时。

  封控区的不眠夜

  6月19日凌晨,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一名学生被甄别为确诊病例李某某的密切接触者,市、镇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对该校实行封控管理,并立即对师生员工和家属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我不用服务时数,随时待命!”通告一出,学校就收到了无数学生的请缨申请。19日零时开始,作为检测点的体育馆逐渐被“红马甲”占领,相关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至现场。2个小时后,校团委组织的180名学生志愿在体育馆集结完毕,迅速有序进行分工、培训。

  凌晨4时,医护人员开始采样。为维护检测现场秩序,学生志愿者高举“爱的号码牌”,指引受检者有序进场排队,不少志愿者主动上前,牵扶帮助年迈的教职工家属,鲜红的马甲成为深夜的一抹温暖底色。

  从黑夜至清晨,太阳逐渐升至高空,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的核酸检测工作逐渐接近尾声。

  2020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区莹蔓回忆道,整个过程秩序井然,志愿者们沉着冷静指挥进场,医务工作者熟练进行核酸检测,同学们安静地排队等候,“一切都在无声中稳定、迅速地进行着。”

  在全体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师生员工的齐心努力下,1.66万余名师生员工和家属的核酸检测工作,仅用6个小时就全部完成,用担当和汗水浇筑了校园的防疫屏障。

  “从宿舍出发到做完核酸检测只花了20分钟,深深被‘新华效率’震撼。”2019级金融工程麦怡欣说道,“谢谢医护工作者,是你们把凌晨四是的广州新华学院照亮。”

  永不缺席的志愿者

  跟新华学院志愿者一样,在遍布全市33个镇街、园区的采样点,身穿多彩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队伍之中,执行现场秩序维护、登记咨询、运送物资等任务。

  “社区需要我们吗?什么时候可以去支援?”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团支部委员、社工曾佩兴主动请缨,彻夜工作;“外面的志愿者进不来,这个时候自己必须顶上!”身在管控区的万江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李艳平,加入小区的志愿者队伍,采集了一夜的样本……

  自今年3月以来,在团市委、市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动员下,全市志愿者、社工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大批量赶赴防疫一线,与医护、公安等为人民群众筑起防疫的强大堡垒。

  月出日落,每个小时都有人挺身而出。南城志愿者协会获得来自社会的爱心物资,招募防疫志愿者车队加急整理派送物资,24小时不间断支援一线;东莞巴士公司动员党员、团员志愿者奔赴南城车站,24小时轮班开展疫情重点区域有关人员应急转运任务。

  正如网友所说:“志愿之城建设意义深远,哪里都有志愿者的身影。”“i志愿”系统(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东莞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超13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8000多个;累计向社会提供4227万小时服务,人均志愿服务时长约32小时,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贡献了青春的力量。

  电话那头的防线

  6月19日,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麻涌社工站的6名禁毒社工闻令而动,连夜紧急集结,在社区协助公安民警进行疫情防控辅助工作,这一天他们连续工作15小时,单日电话核查疑似密切接触者达上百人。

  普惠社工丁健虹告诉记者,在麻涌公安民警的统筹下,他们争分夺秒、昼夜不停,地毯式电话排查做到逐楼逐栋逐户摸排、登记,将核查防控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做到入网入格入户入学校入商铺,不漏一户一人,第一时间掌握疑似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态与行程轨迹情况,形成全民参与的防控网。

  “虽然不能在一线为病人、疑似密切接触者做些什么,但我们成为了医生护士们身前最坚实的前哨,守护着最后一道防线。”社工张金仙说,“电话排查我更熟悉些,也希望能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以地毯式电话排查,东莞社工还开启线上咨询服务,为封闭、封控区市民提供心理支持。

  “如市民出现焦虑情绪、健康问题,或在亲子相处、亲密关系、疫情防控政策等方面遇到问题,可添加账号,进行在线咨询。”6月21日,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了一支由资深社工师组成的线上服务团队。大众社工王瑸玢告诉记者,他们将于6月22日8时起启动线上咨询服务,每天早8点至晚8时为居民提供在线心理支持。

  王瑸玢介绍,他们根据此前武汉、广州等地采取居家隔离的经验,希望能出一份力,更好地满足市民在居家隔离期间可能产生的心理支援需求。

  (来源:南方日报记者 陈琬莹 薛屏)




网站群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