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东莞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5个镇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5个单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1个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1个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全国文明城市是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是对一座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过去三年,针对城市文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东莞把文明创建纳入“一把手”工程,树立“一盘棋”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城区与镇街(园区)按照统一的标尺,推动文明进机关、进社区、进工厂、进学校、进家庭,实现东莞文明创建向全域拓展覆盖,以高度责任感换取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这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喜事。对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东莞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东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转变观念
高度责任感赢得广泛获得感
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东莞市基层精神文明创建专题《用责任感换获得感》,对去年6月以来东莞基层文明创建“补短板 促提升”工作进行全境式扫描。
镜头切换间,人们清晰地看到了这样一个新东莞——市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城市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市民文明素养越来越好,投资东莞的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这是东莞文明创建的美丽剪影,也是东莞文明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真实写照。
深入东莞镇街园区实地走访后,央视认为,东莞的实践生动地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这三年,在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委的关心指导下,东莞市委、市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牢固树立“文明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意识,确立“抓文明创建就是抓城市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指导思想,亮出“谁不把文明创建当回事,市委就不把谁当回事”的鲜明态度,切实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作为各单位的“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
三年来,东莞把精神文明建设“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城区与镇街(园区)按照统一的标尺,既要文明城市的“牌子”,也要城市文明的“底子”,建立了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思想坚定带来行动铿锵,价值追求激发无穷动力,各级领导干部逐步形成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的思维习惯和行动自觉,完成了从“一阵风”到“常态化”的转变,文明创建工作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喜人变化。
在“补短板 促提升”工作中,东莞牢固树立起“抓文明创建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作风”的指导思想,不仅视创建为提升形象的荣誉追求,更把它看作为民谋利的责任担当,不仅视创建为阶段性攻坚任务,更把它看作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在统筹推进市镇街村一体化文明创建工作中,东莞走出了一条标本兼治的新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不仅增强了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也让市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创建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有力地促进了东莞经济的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84.7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高于全国、广东省平均水平,创四年来同期最高。新华社评价如今的东莞:铁腕行动之下,镇村面貌发生了“物理变化”;成果共享之中,文明之心产生了“化学反应”。东莞用实际行动继续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
如今,东莞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了“四连冠”的跨越。这是基层文明创建“补短板 促提升”工作以来,东莞全市上下全力以赴、砥砺奋进的心血结晶,是各级各界和广大市民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扎实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喜人成就。未来,东莞将继续朝着“建设高标准一体化全国一流文明城市”的目标进发,不断推进文明创建工作,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东莞文明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补齐短板
实施乡村振兴创建全域文明
荒废多年的荔枝林变成了清幽的乡村公园,无人问津的臭河涌逐渐变清成为居民休闲健身好去处,水乡村庄经过修缮维护重现“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鲜美荔枝红”的田园风光……这三年,东莞村庄犹如“脱胎换骨”,一批“美丽幸福村居”相继涌现,这正是东莞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最直接变化之一。
由于特殊的市镇两级建制,客观上形成了东莞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城市与乡村在文明程度上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将高标准的文明创建工作延伸到镇村?如何让“文明之花”开遍东莞全域?东莞不断思索,加压,发力。2016年6月开始,按照中央文明办提出的“只做范例、不做案例”的要求,东莞全域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基层文明“补短板 促提升”创建热潮,着力探索市镇村组一体化文明创建新路子。
建设美丽幸福村居,不仅是东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也是东莞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更是东莞开展基层文明建设“补短板 促提升”的生动实践。从城市到乡村,这三年,东莞以生态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文明建设不断向全域延伸,现代文明在基层农村开花结果。
近年来,东莞深入开展基层文明创建“四大提升工程”和“十大专项行动”,把文明创建行动与“东莞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结合起来,围绕“中心城区、魅力小城、美丽村居”三个层次,实现城市环境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缩小城乡创建差距,不断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逐渐成为东莞常态,居民“住进公园里”的愿景已照进现实。
优美的自然景观,不仅吸引一大批游客赴东莞观光旅游,在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涉水旅游和休闲产业成为东莞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松山湖、生态园、华阳湖、龙湾等一批湿地公园建设,形成融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科普文化认知和城市生态功能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岭南水乡湿地旅游区。
东莞因河而盛、依水而兴。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东莞城市水生态环境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矛盾。水乡,曾是东莞鱼米之乡,却一度成为东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对于东莞来说,水污染治理既是一场绕不开的“遭遇战”,又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歼灭战”。
为努力从源头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近年来,东莞有序推进水乡经济区“两高一低”企业清退工作,大力开展“小山小湖”建设完善社区公园体系,东莞水乡生态环境率先改善。短短几年间,华阳湖湿地从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东莞龙须沟”,变成了碧波荡漾、水鸟低徊、游人如织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昔日人见人怕的臭河涌两岸变成了一片繁华商圈。
改变的不只是华阳湖,又黑又臭,困扰当地居民长达十多年的人民涌、老围河今年也大变模样——河水不再恶臭、逐渐变清,到河边散步的居民一天天多起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今冬明春东莞将有40条内河涌消除黑臭还河于民;明年底东莞将全面完成1800公里截污管网建设;到2020年底,东莞将基本完成全市绿色生态水网的构建工作,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东莞率先全面奔小康的成果将更有质量。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在文明创建过程中,东莞正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莞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提升素质
润化入脑入心 全民共建共享
李军志愿服务奉献爱心长达十年;丁植坤48年走街串巷为乡邻看病,被誉为“最美医生”;民警黄见荣长年守护社区平安,获评全国“情满万家·派出所好民警”……11月23日,东莞市2017年第三季度“东莞好人”入选名单发布仪式在沙田实验中学举办,18名来自各行业、各阶层的模范人物上榜“东莞好人”,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全场,引起全场观众的共鸣。
文明种子开花结果。据统计,三年来东莞共培育“中国好人”19人、“广东好人”20人、“东莞好人”512人,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被评为“南粤楷模”。东莞拥有注册志愿者98万人,实现全市597个村(社区)志愿服务站全覆盖。
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水准的真实反映。近年来,东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东莞好人”“名城名匠”等系列评选表彰宣传活动。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方式讲述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引导市民群众见贤思齐,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营造上,东莞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把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紧密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围绕“车间里的价值观”“社区里的价值观”“乡村里的价值观”“校园里的价值观”等主题,东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乡风民风的净化美化中,融入到家风家训的宣传传承中,融入到优秀乡贤的选树培育中,融入到“友善之城”的润化培育中。
东莞致力于建设和谐友好的文明城市。在“友善之城”建设中,东莞持续开展友善主题宣传、关爱贫弱群体、关爱产业工人、乐善平台布建、友善环境营造等“八大行动”,把友善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点到面,由虚入实,推进落实到广大企业、窗口、社区、校园,推进落实到“日行一善”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引领广大市民自觉友善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全民共建共享是东莞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在全市公共文明素质提升行动月中,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园区社区充分调动起来,“环境卫生、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礼仪、文明旅游”五大行动有声有色。三年来,东莞不断扩大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提高义务教育供给水平,深入实施健康东莞战略,不断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朝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坚定前行。
文明创建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走进新时代,东莞处于全新的历史方位,优势和短板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未来三年,东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和深化全域文明创建相融合为切入点,围绕“环境优、人文美、民风好、经济强、村民富”的建设目标,全域推进“新东莞文明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80%以上村(社区)建成“新东莞文明美丽乡村”,助推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东莞日报 首席记者 程玮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