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仁化一垃圾分类亭。曾春莲 摄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带来了一场灾难,也再一次让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如今,广东人的日常生活悄然发生变化。在食肆酒楼,聚餐夹菜用公筷已成为公众习惯;在街道社区,每天垃圾分类定点投放已是“日常功课”;在公共场所,有序排队不加塞、不拥挤早成自觉。
聚精神力量,树文明新风。随着市民公共卫生习惯逐渐养成,越来越多人享受着秩序井然带来的舒心环境。岭南大地上吹起文明新风,良好的社会风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凝心聚力
用文明行动筑起防护大堤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今年年初,广东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两天后,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在南粤大地拉开帷幕。做好疫情源头防控、打造干净整洁环境、减少病媒生物孳生成为筑牢防疫大堤的重要手段。
帮助群众塑造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良好心态;引导群众依法依规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投入疫情防控……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被暴露出来,广东迅速印发通知,要求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凝心聚力、共克时艰。文明行为助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战疫仍将继续。
当前,境外疫情仍十分严峻,国内也不时出现散发病例,尤其在进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后,疫情风险将持续存在。
近日,省爱卫办联合省文明办再次发布倡议,呼吁广大群众保持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坚持做好科学佩戴口罩等八个良好文明健康行为习惯。
消杀防疫、环境整治、清除垃圾杂物、排除卫生安全隐患,文明行动将再度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筑起疫情防护高墙。这是疫情防控的特别之举,也是一座文明城市该有的文明风尚。
疫情之下,绿色环保、健康饮食重要性更加凸显。尽管此次疫情的病源尚未查明,但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再次被诟病。
广东各地纷纷出台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重拳打击非法售卖、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保护动物的环保理念逐渐增强。
在潮州,一只野生中华穿山甲的命运备受牵挂:被芦庄村村民发现时,它因遭到三只狗围攻而负伤。意识到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村民立刻上报有关部门,同时帮助这只穿山甲顺利脱险。经过专家20天的陪伴与照顾,穿山甲顺利康复。村民在凤凰山将它放生,让它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
文明,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类生活的星球变得更美好。
城市新风
文明举止于生活中处处体现
2019年2月,开车回家过年的林先生,在潮州市区见到正准备穿过人行道的小女孩,下意识减速停车,小女孩见状,对着林先生深鞠一躬,随后雀跃而去。
林先生感到惊讶,他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备受感动,逢人就提起这件事情。
一个小小的举动,反映了小女孩良好的家庭教养,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细节的体现。
在肇庆,肇庆中学高一学生黄问一在父母的鼓励下,每月拿出500元资助1名贫困大学生;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执法队执法科科长李直平一家帮助多名流浪者找到家。这些文明新风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可见。
民以食为天。过去,点多少菜、最后吃剩多少,没人管。但今年以来,情况变了。
今年上半年,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阿里夫·侯赛因指出,全球2.65亿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人可能无法再获取食物。
中国虽未遇到粮食短缺问题,但餐饮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为此,8月下旬,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等三部门印发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行动方案,首先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上走在前、作表率。
保护粮食,杜绝浪费,是未雨绸缪,倡导的也是绿色、环保的文明理念。
作为餐饮大省,7月以来,广东共有约7万家餐饮服务单位积极响应,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服务。“根据人数合理点餐,已经成为我们做餐饮行业的共识。”云浮市云城区某饭店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山500多家餐饮店联合推出送顾客优惠券的“光盘行动福利”;珠海点菜吃不完,餐饮企业会为顾客免费提供餐盒打包带走,拒绝浪费……禁止餐饮浪费渐成各地新风尚。
饮食要节约,出行亦要讲安全。穿梭在城市中,行走在马路边,安全文明出行越来越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人犬冲突”频成热点,文明养犬问题备受关注。养禁养犬、牵狗不拉狗绳、不清理犬只粪便……种种不文明行为给市民出行带来风险。
养犬问题,关乎城市文明形象,也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在广东,一些犬只数量较多、养犬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市已着力研究并制订对策。如深圳明确,携犬进入拥挤场合,应当自觉收紧犬链,并要求犬只需紧贴牵领人腿部。针对不遵守条例公约、我行我素、影响扰乱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和秩序等不文明养犬行为,也有处罚手段。如江门拒不清理所携犬只在公共场所产生粪便者,将面临两百元的处罚。
垃圾分类,是近年来各地花大力气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不仅关乎居民良好生活环境的营造,更考验着城市精细治理的能力。
如何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在广东,有硬举措,深圳一家物业公司未按要求设置分类投放点,被开出万元罚单;也有软措施,汕头市南澳镇港畔农村,垃圾分类投放渐成居民习惯,乡道上齐整摆放着一排垃圾桶,铃声一响,各家各户便主动前往投放。
如今,群众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不仅成年人越来越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了,有时连小朋友都抢着干。”珠海市金湾区的小区业主说。
法治引领
推进立法让文明行为有据可依
无规矩不成方圆。广东积极推进文明行为立法,在禁食野生动物、禁止餐饮浪费等方面严立规矩,并陆续出台促进文明行为条例,让文明行为有明确的法律约束和规范。法治建设推动良好风尚形成,文明理念更易被群众接受。
疫情影响之下,禁食野生动物,筑牢了公共卫生安全防御的高墙,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今年初,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有关决定后,禁食野生动物的立法保护行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国范围铺开。
广东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素来有吃“野味”的传统,也有一定消费市场。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有压力,疫情防控也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如何破题?为确保全面禁食落实,广东率先将“全面禁食野味”写入地方性法规,打响禁食野生动物“第一炮”。3月份,广东“史上最严”禁食野生动物制度得以确立,在严厉的处罚举措下,违者将面临最高20倍的罚款。
随后,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纷纷出台禁食条例;汕头等十多个地市发布禁猎禁食通告;60多个工作措施及指引文件陆续出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8月12日,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号召全省餐饮经营单位制止餐饮浪费,实施“光盘行动”。
很快,“光盘行动”宣传海报在广东各家餐厅内醒目位置张贴,群众节约粮食的意识不断提高,人人争当“光盘侠”,拒做“必剩客”。
10月下旬,《广州市反餐饮浪费条例》获表决通过,成为广东首部反餐饮浪费地方立法。该条例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不得误导、诱导消费者过量点餐,违者最高罚款1万元。条例还禁止网络直播者通过互联网散播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的内容。一条条硬核举措将推动形成更加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
各地加大研究,陆续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力求通过具体的规定,让文明行为具体可感,凝聚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比如,遵守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设置的“一米线”文明引导标识、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室内公共场所听音乐需戴耳机……在广州、汕头、清远、韶关等地,随着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施行,文明行为有法可依,群众面对不文明行为,劝导起来更有底气!
在韶关,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对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也作了要求,比如,要注重男女平等,尊重老人、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得随意在房屋周围堆放垃圾、农家肥、土石、柴草等杂物等。
文明创建,需要人人都贡献一分力。树立文明新风,提升城市气质。法治引领下,践行文明理念,已逐渐成为广东群众的内心准则。
延伸
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村舍旧屋变成崭新的高层公寓,脏乱的道路如今整洁一新,发展产业的同时,人居环境也越来越优化……文明创建让城市更美,也让不少乡村蝶变新颜。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春风,正在以更接地气的形式,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梅州市大埔县莒村村,全市首家“功德银行”的设立,让村民的善举受关注,互助和谐的风气悄然形成;在湛江市麻章镇黄外村,志愿者们在“长者饭堂”内轮流值班,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暖胃暖心”的一日三餐;在廉江市石岭镇苏茅角村,“板凳讲座”不仅让新思想传播进大街小巷,也让村民反映的难题及时得到解决。
宣传新思想新风尚、宣讲解读政策方针、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当前,全省逾2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星罗棋布,点缀在南粤大地各个角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每一个人都是文明创建的主力军。”汕头市金平区小公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陈涵鸿,见证了小公园开埠区修缮全过程。如今,他带领着数百名志愿者活跃在小公园区域,为群众游客提供方便。
受历史影响,一些农村地区如今仍保留着不少旧俗,如大摆宴席、重男轻女等,有悖文明风尚。在革除陋习的过程中,乡村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夫妻吵架、狗咬伤人、土地纠纷……农村虽小、麻烦不少,在韶关南雄市,一个村民自发组成的“懂事会”在各级成立,跟村民诉心肠、讲道理,乡间邻里的矛盾得以消解。
植道德沃土,聚向善力量。各地育新人、传美德,砌起乡村精神文明一砖一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不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而生活的富足,也让村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陈规陋习被摒弃,农村精气神焕然一新。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陈理)